由于對信息的判斷與選擇成為我們擁有相對掌控力的唯一來源,所以,信息的獲取能力與加工能力也成了安全感的決定性條件——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喜歡盡可能地感受,盡可能想多知道點什么,盡可能地多看出點什么。
富可敵國或權(quán)傾天下所帶來的,是種不同尋常的感受;山珍海味或傾城絕色所帶給我們的,也是來自舌尖抑或更復(fù)雜的整體感受,這些感受可以稱之為對種種欲望的追求。這本是人類的本性,無論是愛的欲望、權(quán)力的欲望、美食的欲望、求知的欲望乃至精神的欲望,都可成為督促我們前進的動力。但我們自身的生命與精力是有限的,而欲望卻是無限的。如果錯誤地把追求某種感受當(dāng)成你人生的全部追求,比如過分追求物質(zhì),過分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等,便會使得短短的生命承擔(dān)上不堪重負的悲憂。
我相信所有人都渴望得到快樂,只是很多人把原本屬于快樂的那部分時光,揮霍在了給自己造成痛苦的外部追求上。其實,幸福是內(nèi)心世界的一種感知,與外界的物質(zhì)多少沒多大關(guān)系。富可敵國如何?為子孫的不肖操碎了心的富家翁比比皆是。權(quán)傾天下又如何?“愿后身世世勿復(fù)生天王家”固然是亡國之君的哀嘆,眼見一群兒子為爭奪儲位鬧得你死我活,撲地痛哭的那位盛世皇帝也不見得還有心情再活五百年。外部物質(zhì)的得與失終歸于幻滅,拋棄不了對某種感覺的片面執(zhí)念,則無法真正感知到生命的美好。
其實,對每個人來說,其他人都是過客。風(fēng)雨兼程中,我們只走過了自己的路,我們也只能走自己的路,因此,最懂我們的人,是自己。有法無法,有相無相,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誰說世俗的幸福標(biāo)準,不會成為我們幸福的枷鎖呢?
既然感受是我們每個人的大事,“吾心之良知”就是所謂的天理,我們無法,也不必做到心如止水,那么我們何不平衡內(nèi)在感受與外部的感知,并增強自己的內(nèi)心調(diào)適力?如此才可超脫滾滾紅塵的這一場劫殤。
雖然痛苦和快樂本身并無高下之分,都是對生命的虔誠探究,但我相信,更多的人希望自己過得更快樂,而快樂,則需要借重于滿足內(nèi)心的渴望而滋生。人的追求永無止境,對理想生活的追求永無停息,這是人類最大的幸運,也是最大的不幸。即使我們終其一生,除了壽命長短不可控制之外沒有別的愁苦,那么不難預(yù)見,我們也會因為對長生不死的追求而痛苦一輩子,再也體驗不到其他的快樂。因為除此以外,我們沒有其他渴望,也得不到特別的滿足感,這對于漫長的一生來說,是多么無聊又多么悲哀啊!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讓心靈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不必把外界的投射處處放在心上。事來心始現(xiàn),事去心隨空。不要再因為今天沒錢買房,明天沒錢買賓利,沒辦法過節(jié)時親友們面前炫耀而痛苦。安靜地讓自己的心在自我追求中變得寬廣,以自己所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我們既不需要有強大的父母為自己鋪路,也不必做一個非得滿足親人夸耀與欽羨的“好”孩子。只需在自己可支配的范圍內(nèi),愛父母,睦兄妹,友親朋,就可以了。
感謝自己擁有的感受,它讓我們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也感知到生命的偉大與渺小,世界的殘酷與美好。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就是我們自己的宇宙。心思細密才能感知到世界的豐富,好學(xué)不倦才能感知到世界的新奇,心無怨恨才能得到世界的寬容,內(nèi)心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心懷坦蕩才能逍遙地生活在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