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即使一切都失去,我亦不會太悲傷(1)

人生有多殘酷,你就該有多堅強 作者:程程


有一種更深的依賴必須要認識清楚,才能獲得自由。那就是,你總是依賴別人給你快樂。

——克里希那穆提

世界上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我”,一個是“其他人”。

“我”的力量太渺小,所以形成了社會群體,群體中的人彼此合作幫助,才對自然有了一些改造和控制力。但人與人之間,唯一的關(guān)系就是價值交換,不只是物質(zhì),也包括情感。我們拼命追求物質(zhì),要滿足的只是情感體驗。掙錢和花錢,也都是為了體驗一種對世界的操控感。

生存本能和個體性決定了我們都是自利至上者。

南北朝時,有四個人在一起交流各自想得到的東西。某甲說:“我希望成為擁有十萬貫家產(chǎn)的富翁!”他的想法確實宏大:一貫錢等于1000個錢,可以兌換一兩銀子。十萬貫就是一億錢,而當時在京都建康城買一座精裝修的宅院只需要三萬錢,一套別墅則只需要五十萬錢,可以想象當時一億錢的實際購買力。他的愿望其實就是富可敵國。

某乙的興趣在從政上,他說:“我想做揚州太守(市長)?!辈灰詾槟骋抑幌胱鰝€有文藝情懷的干部,而愿意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地方逍遙自在——那個時候的揚州管轄京城,揚州太守位極高、權(quán)極重,大約相當于后來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角色。

某丙的思想境界則高很多,他矚目于高深的人生問題,鄭重提出了自己的愿望:做一名神仙,騎龍跨鶴,滄海桑田,永生不死,超越凡人。

輪到了某丁談理想,他覺得以上這些想法都不錯,也可以說都是自己的愿望,于是他說:“我愿意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薄@愿望極其貪婪,卻又不是欲望的頂點——人類的欲望沒有頂點。

即使那些看上去很無私的人,他們的利他行為,也大多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情感需求。家國天下的情懷與錙銖必較的做法,在本質(zhì)上并無高下之分,只是前者更受歡迎和推崇,后者讓人感到難以相處罷了。所以亞當?斯密才在《國富論》中說:“人天生,并將永遠是自私的動物?!?/p>

很多人終其一生追求的安全感,其實是一種絕對控制感,絕對的資源控制成了大多數(shù)人為之奮斗終生乃至于疲于奔命的目標。容顏、家世、學(xué)識、個人修養(yǎng)、能力、金錢與其他各類物質(zhì)或非物質(zhì)的東西,是我們表現(xiàn)自身操控力的證明,這些東西的數(shù)量與質(zhì)量決定了我們可與外界交換多少滿足自己需要的東西:傾城之貌可以換來萬千寵愛;顯赫家世可以帶來青云直上;淵博學(xué)識可以得到名滿天下;修身齊家可以進而治國平天下;能力超凡往往可以前程似錦;富可敵國則很多東西便隨之而來,富貴逼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