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宋元南戲發(fā)展為明清傳奇,學者總要舉“荊、劉、拜、報”這四大南戲,作為發(fā)展的里程碑,其中的“劉”就是《劉知遠白兔記》,簡稱《白兔記》。
《白兔記》的本事,借用五代漢高祖劉知遠及其妻李氏這兩個歷史人物,發(fā)展出落魄英雄的“發(fā)跡變泰”與李三娘忍辱負重、堅貞不拔的遭遇。故事情節(jié)與歷史上的真人真事無關,全是說書人編出來的,再經(jīng)戲曲演唱,逐漸變成了老百姓耳熟能詳?shù)拿耖g傳說。
故事借用歷史人物,卻又不按真人真事來編,是說書人憑其想象的創(chuàng)作自由,官府一般不管,而且即使管也管不了的。明太祖朱元璋就曾下過詔令,禁止老百姓在戲臺上搬演帝王與圣賢,怕偉人的形象受到愚夫愚婦的褻瀆。然而,《白兔記》的演出歷久不衰,顯示了官府政令難以奏效。甚至到了今天的昆曲舞臺上,還經(jīng)??梢钥吹降恼圩討颉冻霁C回獵》,就是《白兔記》的一折。
《白兔記》的故事情節(jié),大概源自宋代說書的《五代史平話》。到宋金之際的《劉知遠諸宮調(diào)》,已經(jīng)有了主要的關目,如沙陀村招贅、太原投軍、磨房產(chǎn)子、打獵會母、三娘接印、一家團圓等情節(jié)。說書人編的關鍵情節(jié),是咬臍郎這個人物的出生、獵兔、認母,而“咬臍郎”這個名字的村俗樸素,正反映了故事情節(jié)編寫的村俗本色。
咬臍郎之命名,生動呈現(xiàn)了李三娘飽受兄嫂虐待、磨房產(chǎn)子、用牙咬斷臍帶的艱辛人生處境。李三娘怕兄嫂害死兒子,托人送給在太原的劉知遠,然后一個人默默承受一切凌辱與苦難。直到十六年后,咬臍郎出獵,打了一只白兔,直追到沙陀村八角琉璃井旁,遇到了李三娘,逐漸明白了身世,才有母子夫妻團圓的結局。
這出戲的主角當然是李三娘,令人贊嘆的也是李三娘。劉知遠離家十六年,對發(fā)妻的遭遇不聞不問,其性格之涼薄,實在不亞于戲曲中的薛平貴。李三娘的十六年與王寶釧的寒窯十八年一樣,都令人感動,令人嗟嘆,也是戲曲不斷演出的原因。
相比起來,歷史真人劉知遠只不過是個流氓,強搶民女李氏之后,倒是認做正妻,后來還封為皇后,比戲里的劉知遠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