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孤獨的價值(2)

各自的朝圣路 作者:周國平


交往和獨處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兩種方式,對于每個人來說,這兩種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罷了。由于性格的差異,有的人更愛交往,有的人更喜獨處。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一種能力。反過來說,不擅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人之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

所謂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

唯有經過這一整合的過程,外來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著的系統(tǒng)。所以,有無獨處的能力,關系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斯托爾引用溫尼考特的見解指出,那種缺乏獨處能力的人只具有“虛假的自我”,因此只是順從,而不是體驗外部世界,世界對于他僅是某種必須適應的對象,而不是可以滿足他的主觀性的場所,這樣的人生當然就沒有意義。

事實上,無論活得多么熱鬧,每個人都必定有最低限度的獨處時間,那便是睡眠。不管你與誰同睡,你都只能獨自進入你的夢鄉(xiāng)。同床異夢是一切人的命運,同時卻也是大自然的恩典,在心理上有其必要性。據(jù)有的心理學家推測,夢具有與獨處相似的整合功能,而不能正常做夢則可能造成某些精神疾患。另一個例子是居喪。對喪親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他人的同情和勸慰,而是在獨處中順變。正像斯托爾所指出的:“這種順變的過程非常私密,因為事關喪親者與死者之間的親密關系,這種關系別人沒有分享過,也不能分享?!本訂实谋举|是面對亡靈時“一個人內心孤獨的深處所發(fā)生的某件事”。如果人為地壓抑這個哀傷過程,則也會導致心理疾病。

關于孤獨對于心理健康的價值,書中還有一些有趣的談論。

例如,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是動物的本能,“不反應的能力”則是智慧的要素。又例如,“感覺過?!钡牡満Σ⒉粊営凇案杏X剝奪”??傊覀儾荒芤活^扎在外部世界和人際關系里,而放棄了對內在世界的整合。斯托爾的結論是:內在的心理經驗是最奧妙、最有療效的。榮格后期專門治療中年病人,他發(fā)現(xiàn),他的大多數(shù)病人都很能適應社會,且有杰出的成就,“中年危機”的原因就在于缺少內心的整合,通俗地說,也就是缺乏個性,因而仍然不免感覺人生的空虛。他試圖通過一種所謂“個性化過程”的方案加以治療,使這些病人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意義。我懷疑這個方案是否當真有效,因為我不相信一個人能夠通過心理治療而獲得他本來所沒有的個性。不過,有一點倒是可以確定的,即個性以及基本的孤獨體驗乃是人生意義問題之思考的前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