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蔡元培:革命時期的蔡先生(1)

溫柔和激蕩 作者:徐迅雷


A

大時代的拐點,來得有些突然。1911年10月13日,正在德國游學的蔡元培先生,看到報上的消息眼睛一亮:武昌起義成功!這天,他在日記中寫下了:“閱報,知革命軍已克武昌、漢陽?!蹦遣皇腔ヂ?lián)網(wǎng)時代,國際信息交流最快捷的是拍發(fā)電報,然后通過紙媒刊發(fā)消息。10月10日夜間發(fā)生的武昌首義,加上時差,萬里之外的德國能在13日就見到報上的消息,速度夠快,也可見新聞之重要。14日,蔡元培又在日記中寫道:“閱報,知革命軍已克漢口,長沙革命軍亦起,廣東聞亦起義?!保ㄒ姟恫淘嗳返谑寰淼?36頁,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這一年,蔡元培已經(jīng)45歲,正在萊比錫留學。他在《自寫年譜》中說,暑假中常出去旅行,“辛亥九月間,野氏在維坎斯多弗之一新式中學任教員,邀我往游”。野氏是蔡元培的德國朋友野該爾,他也關心中國時事,問蔡元培:“中國革命軍有成功希望否?”蔡元培回答:“可成,因運動已很久了。”(見《蔡元培全集》第十七卷第459頁)可見放眼世界的蔡元培雖然多年身在海外,但一直胸懷祖國,對國家大事及發(fā)展大勢一清二楚。

18日,蔡元培結束在維坎斯多弗的旅行,回到萊比錫。他收到了吳稚暉的來信,當天就回復了一封長信。信中重點分析了袁世凱的復出,蔡元培可真是目光如炬,洞若觀火。他看到報載“袁世凱肯任湖廣總督”之訊,本來很樂觀的心情,一下子就有了“頓挫”感。他分析說:“弟以為袁世凱者,必不至復為曾國藩,然未必肯為華盛頓。故彼之出山,意在破壞革命,而即借此自帝。”(見《蔡元培全集》第十卷第102頁)他判斷袁世凱將恢復帝制、自己會當皇帝,幾年后這預言果然變成了現(xiàn)實。

第二天,即10月19日,蔡元培就趕赴柏林,他在日記中寫下了“或言革命軍已克南京、九江”。在柏林與留德同學日日聚談,大家的激動之情可想而知,同學們“競購晨、午、晚各報,探取中國革命消息”,甚至大家集資向國內(nèi)拍發(fā)電報,敦促某某省當局響應起義。留學生們拍發(fā)電報時,有人提醒說,如果用漢文或英文,有可能被上海電報局扣下,于是改用德文,不料德國電報局以“語涉妨害治安”為由拒發(fā)電報。睿智的蔡元培將其寫成駢體文,才順利發(fā)出。

后來蔡元培寫下《辛亥那一年》的回憶文章(見《蔡元培全集》第八卷第366頁),刊發(fā)在1936年10月10日紹興《越風》第20期“辛亥革命紀念特號”上,其中提到在柏林的一個細節(jié):來了一位使館的秘書,帶著笑容說:袁世凱出來了,革命軍勢力孤單了!很得意的樣子。一位姓劉的學生,怒罵一聲:“放屁!”一個耳光甩了過去。那個秘書悻悻地走了。

在10月20日的日記中,蔡元培寫道:“革命軍已大勝滿軍?!钡?1月5日,他“決計回國一次”。11月13日,蔡元培由柏林出發(fā),坐火車經(jīng)西伯利亞歸國,那時可沒有國際航班,半個月后才抵達上海。

辛亥革命時期的浙江,革命黨人輩出。章太炎、蔡元培等等是拿筆的革命者,徐錫麟、秋瑾、陶成章等等則是不僅拿筆而且拿槍的革命者。在《辛亥那一年》中,蔡元培用如椽大筆,高度贊揚了烈士同鄉(xiāng),說到“徐伯蓀先烈刺恩銘于安慶,及秋競雄先烈等在紹興遇害之事”,緬懷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對武昌起義更是歡欣鼓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