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海一人譚鑫培 (8)

中國戲劇大師回憶錄 作者:梅蘭芳 馬連良 程硯秋


由亂彈而漸變?yōu)榫?,前文已?jīng)道及,是由四大徽班入京而起,自道光二十年后到咸豐末年(公元一八四○—一八六一年)那時京師戲班較有名的為:“三慶”、“四喜”、“和春”、“春臺”(以上即為人盛稱的四大徽班,于乾隆朝已入京師了),“嵩?!薄ⅰ敖疴暋薄ⅰ按缶昂汀敝T班,那時各班演出均以皮簧為主,昆曲成為附庸,僅帶演幾出而已。如“側(cè)帽余談”有云:“……京師白尚亂彈,昆部頓衰,唯三慶、四喜、春臺三部帶演,日只一二出,多至三出……”那時昆曲和皮簧可同臺演唱,但梆子向來不與皮簧同臺的,直到光緒末葉,梆子花旦田際云(藝名響九霄),在自辦的玉成班里,創(chuàng)下梆子皮簧同臺演出的辦法,北京叫做“兩下鍋”。

當時各戲班當家角色,都是以老生領(lǐng)銜。其中著名而自成宗派者,當推:

程長庚,三慶班主,他唱腔的咬字發(fā)音,是以昆曲為基礎(chǔ),又是徽調(diào)的正宗,能戲之多,腹笥之廣,一時無出其右者。老生能唱五身靠者,古今僅此一人。當時的北京竹枝詞有:

“亂彈巨擘屬長庚,字譜昆山鑒別精;引得翩翩佳子弟,不妨受業(yè)拜師生?!?/p>

其受人推崇,可想而知。

余三勝,春臺班班主,湖北羅田人,即余叔巖的祖父。他唱楚調(diào),當時亦有把楚調(diào)西皮,徽調(diào)二簧,合起來統(tǒng)稱為“黃腔”。道光二十五年楊靜亭的“都門雜詠”有詠黃腔一首:“時尚黃腔喊似雷,當年昆弋話無媒;而今特重余三勝,年少爭傳張二奎”。根據(jù)舊說二簧反調(diào),為湖北籍伶工所創(chuàng),原非徽班所有,余三勝的反調(diào),最為時人所重,如“李陵碑”、“牧羊卷”、“烏盆計”等劇,一時有余派戲之稱。

張二奎,四喜班班主,北京人,號子英,票友出身,原為工部都水司經(jīng)丞。在京劇初期,他是以王帽老生出名,拿手戲有金水橋、打金枝、回龍閣、探母等劇,嗓音洪亮,行腔不喜曲折而字字堅實,一時稱為“奎派”。因為是北京人,所以又被稱為京派。他作古甚早,舞臺生活較短,上面所說,道光二十五年的“都門雜詠”中,他還是年少爭傳。但同治三年刻本“都門雜詠”中詠黃腔一首云:“二奎今日已淪亡,三勝由來沒準常;若問詞場推巨擘,個中還讓四箴堂?!保ㄋ捏鹛檬浅涕L庚的堂號)奎派后繼人最有名的,僅許蔭棠一人,鑫培子譚小培,承父命向許學(xué)戲,可見許藝之高,亦為鑫培推崇。余者均少見經(jīng)傳。

上述三人程是徽派,余是漢派,張是京派,雖是代表了本身的宗派,但經(jīng)不斷地融會貫通,同時也使皮簧劇逐漸脫離了原來單純的徽、漢、京的唱法,從而構(gòu)成今日京劇的獨立體系。

說到譚的師承,除了他在科班習(xí)老生時,已扎下了根基外,他更汲取了上述三大宗派以及其他名家的精華,來豐富自己的劇藝,例如陳彥衡的“舊劇叢談”所載,譚的:

“碰碑”、“定軍山”、“桑園寄予”是學(xué)的余三勝。

“狀元譜”、“鎮(zhèn)澶州”是學(xué)的程長庚。

“空城計”是學(xué)的盧勝奎。

“烏盆計”是學(xué)的王九齡。

“天雷報”是學(xué)的周長山。

其實何止這些,據(jù)筆者所知,還有如:

“探母”、“打金枝”是學(xué)的張二奎。

“南天門”是學(xué)的崇天云。

“捉放”、“瓊林宴”、“賣馬”、“樊城”、“南陽關(guān)”等

也是學(xué)的余三勝。

“武家坡”、“汾河灣”等也是學(xué)的王九齡。

“戰(zhàn)長沙”、“天水關(guān)”等都是學(xué)的程長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