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留學生越來越趨于低齡化,對于低齡出國留學我也是不贊成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當我們這群“70后”聚在一起聊《射雕英雄傳》、《鐵臂阿童木》、“劉姥姥進大觀園”,或者小時候吃的零食玩的游戲,大家會心照不宣地哈哈一笑,而一個年齡相仿但很早就出國念書的人則完全不知所云。更不幸的是,美國人在一起聊的那些事,他也不一定清楚。文化上的“兩不搭”很容易造成心智的扭曲,不知歸屬何在,錯過成長過程中很多重要的東西。
當今全球的發(fā)展趨勢是成為“世界公民”。對國際化競爭的適應能力固然需要提高,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扎實的文化根基。我自己在這方面便是最大的受益者。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除了在耶魯一年,從未在國外長期生活過,但是我的國際化程度不比發(fā)達國家的同齡人差。
我有一個理論,東西方教育各占50%對一個人的成長是最不利的,而最佳狀態(tài)是“80%~20%”。前者貌似兩邊都懂,其實對哪邊了解都不多,中文英文都不能準確自如地表達。對于后者,80%代表他的文化歸屬,20%代表他的國際化程度。
我表哥的兩個孩子就一度令我擔憂。他們出生成長都在加州,加州別名“華人州”,一大群有著相同背景的華裔孩子,俗稱ABC,形成一個小的社區(qū)。打開家門,他們彼此用英語交流;在家里,父母要求他們說中文,他們不情愿;跟我在一起時,用中文也遠不如用英文聊得起勁。他們小時候在我們家住過一段時間,爸爸就像當年教我一樣,每天給他們念《聊齋志異》《一千零一夜》《荷馬史詩》,那時他們對中文還多少有些感覺。后來回到加州上學,很快就變成一口濃重的美國口音。如果他們將來能做到80%美國人加20%中國人,也未嘗不可,只是我擔心他們做不到。
我身邊有幾個朋友,曾經(jīng)打算送孩子出國讀私立中學,都被我現(xiàn)身說法、成功阻止?,F(xiàn)在,那幾個孩子在國內(nèi)讀完名牌大學,然后出國繼續(xù)攻讀碩士和博士,學業(yè)、心態(tài)都發(fā)展很好??梢?00年前就被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今天又有新的意義。延伸開講,無論中學還是西學,必然要以一種“為體”,另一種“為用”,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競爭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