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里里
別要求自己不難過、不糟糕?;煦?、糟糕也是種狀態(tài)。而狀態(tài)的本質(zhì)是:它總會變化的。別急。
人長大大概是個理想化不斷破滅的過程,聽起來令人難過。比如,你慢慢知道,王子和公主歷經(jīng)艱難,最后其實并未過上童話里的生活,不過是柴米油鹽,生兒育女,還要為了買幾平方米的房子、孩子怎么教育、生老病死,困倦爭吵。
這世上,所謂“美好”,大抵是很少存在的。
前段時間我很煩躁的時候,我媽給我講了這么一個故事。故事說亞當 和夏娃在伊甸園,在蛇的誘惑下,偷食了禁果。于是人有了羞恥心和好壞之分。上帝于是罰男人永生勞動,女人要忍受十月懷胎之苦,蛇只能用腹部行走。“所以啊,你來這世上,本來就是來贖罪的。”
這是你來的本來目的。其實原本《圣經(jīng)》早早就告訴了人這個道理。
剛開始做心理咨詢的時候,我還是個小丫頭。像每個渴望成為好咨詢師的人一樣,我認真、負責任,睜大眼睛,去看來訪者所謂“癥狀”。像插花一樣,渴望將枝條剪得整齊,將顏色搭配得好看。我認真地和來訪者說每一句話,渴望Make things right。比如……你看,你可以這樣,你可以那樣,你這么做,其實會傷害自己,你換個方式。
大抵是因為夏娃也咬了那蘋果,我心里面,“對錯”“好壞”是如此清晰。我對自己同樣苛刻,不要說錯話,不要用錯力,不要做超越范疇的事情,以至于手腳捆綁。
后來我去見督導。督導說,一個咨詢師,當你一直用力不犯錯誤,所謂“一直正確”,正是最大的“錯誤”。
精神分析的治療里面,治療師有一個原則,叫先follow,跳出來觀察,再用它來工作。所謂follow,是治療師允許自己跟隨自己(的感受)來做反應(yīng)(來訪者的客體能夠在咨詢關(guān)系中投射出來,而咨詢師的放松,也能夠讓自己被來訪者激活的那一部分展現(xiàn)在咨詢室內(nèi))。而治療師要保留一只眼睛,來觀察這期間的動力和“移情”,而利用此中有意義的部分和來訪者工作。而當咨詢師自己緊張兮兮保證絕不犯錯,來訪者也就無法放松下來,所謂“客體”無法登場,治療師自己的阻抗使得自己無法在治療關(guān)系中發(fā)生作用,而治療便無所謂進行下去。用力過猛,治療便變成雞湯式的創(chuàng)可貼罷了。
好在,督導每次總說:“你這樣也蠻好,我年輕的時候也這樣,沒事。”
好像跑題了。其實我原本是打算說,這世上其實并無“好壞”之分。因為人和人,說穿了不過一樣。各有各的掙扎苦痛,各有各的幸福甜蜜。
做咨詢久了,我慢慢不再想要改變來訪者。因為即便是“癥狀”,也往往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所謂“依賴”也好,“苛責自己”也罷,抑或是抑郁強迫,其實不那么緊要。因為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癥狀”,無非有人“癥狀”消失得更快一些,有人“癥狀”消失得更慢一些,而有很多很多人……幾乎每個人,至入墳?zāi)?,也都身懷著這樣那樣的癥狀。
而這些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生活,也都過了“差不多”的人生。
所以,咨詢師提一些具體的建議,比如,你換一個思維方式?;蛘吣阍诰W(wǎng)上看到咨詢師寫了名言警句,說,你要積極向上,你要學會無條件地愛,諸如此類(遍地都是)。這些不過是理想狀態(tài),就像童話故事里,王子和公主舉行了盛大的婚禮。
事實上,如果你還做不到所謂“積極思維”,就是還沒學會“無條件接納”,沒關(guān)系,因為你必然有不能積極思維的原因,必然還有不能無條件接納的動機。
更何況,糾結(jié)并非壞處,混沌也非所謂“不好”。這世界上的人,過得“糟糕”是常態(tài),過得“還行”就很少了,如果能夠過得“很好”,那千真萬確是極其幸運的事情。
別要求自己不難過、不糟糕?;煦纭⒃愀庖彩欠N狀態(tài)。而狀態(tài)的本質(zhì)是:它總會變化的。別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