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1~45)
小學畢業(yè),鄧麗君并沒有考上理想的公立學校,反而考上很不容易考進去的私立金陵女中。課業(yè)壓力是她生活中較難應付的關卡,但是她所顯露的歌唱天分和莫大興趣卻在這時候一直把她的人生推向不同的方向。
一九六四年,她參加廣播電臺舉辦的黃梅調(diào)歌曲比賽,以一曲《訪英臺》獲得冠軍,一鳴驚人早就引起星探的矚目;一九六五年,她參加金馬獎唱片公司舉辦的歌唱比賽,也以一曲《采紅菱》奪魁,她在小小年紀就讓人驚艷地展現(xiàn)出大將之風。“我們那時也不懂什么叫做培養(yǎng),”鄧媽媽回憶這一路走來的水到渠成,“孩子很喜歡嘛,也就不要摁著她的興趣,不讓她發(fā)展。后來,我們知道正聲廣播公司有在辦歌唱訓練班招生,就讓她報名接受正式的歌唱訓練,琢磨一些歌唱技巧,那時候其實也還小嘛!也是要陪著她上課、接她回來??!后來她以第一名的成績結業(yè),又得了獎,增加了不少信心,從那時我就知道,這個女孩她很清楚自己想要走的路子了,我們大人是擋也擋不了、拉也拉不住啦!”
有些人認為,鄧麗君是沒有童年的,也有人認為她太早慧老成,她自己倒不會這么自怨自艾,童年生活有表演、有獎勵、有行旅、有玩樂,其實比我們這一代只有讀書、讀書、考試、考試的生活來得多彩多姿,只不過比別人少一些玩耍的時光。她的兒時玩伴還記得鄧媽媽管她非常嚴,每次找她出來玩,她都高興得要命,只可惜不一會兒就被鄧媽媽細細的嗓門叫回去寫功課,真掃興。問她們小時候都在玩什么,答案卻讓我大吃一驚。
原來,那個時代在社會上還存在著“二二八情結”,也還沒有完全去除省籍觀念,全班五十個學生里,只有一兩個是從大陸過來的外省子弟。不解事的孩子往往會成群結隊地罵眷村小孩是“外省仔豬”,外省人也會不甘示弱地回罵臺灣孩子是“猴囝仔”,同住眷村的胡小姐就記得那時外省孩子經(jīng)常挨本省孩子的罵,男孩子多半捍衛(wèi)領地以打架解決,鄧麗君卻喜歡“文斗”而非武斗。她會領著大伙兒唱歌謠、改編歌詞去修理他們,歌詞被改成什么樣兒,事隔太多年,誰也記不得了,但是,她那時候的領袖魅力和對歌曲詮釋的敏銳、靈活,卻讓大家印象深刻。
唱歸唱,罵歸罵,小孩子們的友誼總是天真無邪、吵過就忘的,鄧麗君在班上的人緣格外好,對戶外運動很拿手的她,跳房子、跳五關、跳橡皮筋、跳土風舞等總是很有細胞,她一下子就融入了本省族群,臺語朗朗上口,客家話也會一點,這在小學“族群融和”所造成的影響,對她唱閩南語歌的咬字清楚、準確,可說獲益多多。外省人、本省人的戰(zhàn)爭,常讓她小小的心靈有所疑惑,大家都是中國人,為什么要分彼此?她問過家人,問過老師,在她心中始終相信同胞之愛應該無界限,在她心中從沒有省籍情結。
這個存疑,從來沒能在書本上得到答案,但老師們苦口婆心的勸說,卻在她心中萌芽。是的,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族群應該團結不分彼此,要破除不和的迷思,先要融入對方,打成一片,才能在這個族群中發(fā)展,語言的隔閡是不能交融的一大障礙,自此之后,她的語言天分便發(fā)揮無遺,閩南、客家、廣東話總是一學就會,是聰明,也是有心。
鄧麗君一直強調(diào):“中國人沒有省籍的分別,只有政治制度的不同,大家都是一家人!”
大陸,是她的原鄉(xiāng);臺灣,是她的故鄉(xiāng)?;氐酱箨懽杂勺栽诘赜H自唱歌給愛她的同胞聽,這始終是她的心頭大愿,只是,這個夢,再也無法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