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嗜書好學成鴻儒

他們奠基西南聯(lián)大 作者:汪龍麟 張仕英


在“五四”一代學者中,潘光旦對書的癡迷世所公認。

潘光旦幼小時家境殷實,其父潘鴻鼎曾為清末進士,思想開明,對子女身教多于言傳,因而兒時的潘光旦就耳濡目染了家族刻苦讀書、報效家國的好學家風。

潘光旦的母親在教育兒女時也非常嚴格,尤為注重讀書好學的家風傳承。有一年,潘家被迫舉家逃往上海,潘光旦的母親不帶金銀細軟,只身帶著三個兒子和四擔子書前往上海,在潘光旦母親的心中,潘家的子女什么都可以不要,但不能不要書。潘家對讀書的崇尚之風在兒時的潘光旦的心靈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潘光旦后來無論是求學,還是做學術(shù)研究,始終保持著對書的摯愛,甚至到了癡迷的程度,顯然是深受潘家好學家風的影響。

1913年,14歲的潘光旦遵父囑托,走進了清華學校。在清華讀書時,潘光旦極為刻苦,甚至在寒暑假期間都訂好讀書計劃,比如假期有多長時間,該看什么書等等,安排得井井有條,毫不懈怠。那時清華學校有“留美預備學校”之稱,英語教習是學校教學的核心,無形中對中文學習有所忽視。正因如此,潘光旦決定要在課余時間,特別是寒暑假時把中文學好。在清華學習的9年間,潘光旦除英語水平出類拔萃外,他還利用了兩年的暑假專攻中文書,為自己打下了深厚的中文功底。

潘光旦眼睛高度近視,又因用眼過度,適值壯年的他不幸患上了視網(wǎng)膜萎縮癥,眼睛經(jīng)常充血,有時甚至一連好幾天都無法看書。即便這樣,嗜書的潘光旦依舊癡性不改,眼疾稍有緩和,便又開始沉浸于書的世界。那時的潘光旦有一套五局本“二十四史”,他埋頭看書,因離書太近,以至于鼻子都被染黑,連他的小女兒都戲說:爸爸在舔書呢。在赴美留學期間,好學的潘光旦反復研讀隨身攜帶的一部《十三經(jīng)注疏》,幾近爛熟,無形中奠定了他貫通中西的學術(shù)基礎(chǔ)。北京淪陷敵手時,他滯留北平月余,在這段時間里,潘光旦有把500余冊古籍再度瀏覽一遍,并將有用的資料記存。晚年的潘光旦對書的嗜好依舊是癡心不改,一天之中,除去吃飯睡覺,其余的大部分時間都與書為伍。潘光旦嗜書好學如此,在與其同時代的學者中實屬罕見。

潘光旦對書的嗜好不僅在于“讀”,還在于“買”,在于“藏”上。潘光旦在美求學時曾看到一部《達爾文文集》,他愛不釋手,在學成歸國前,嗜書的潘光旦不顧囊中羞澀,幾近傾其所有,買了這部書。解放后,中國政府在處理中印邊界問題時,需要邊境史料,周恩來總理親自寫信給潘光旦,提出借用他收藏的《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1版),這段家國書緣一時間傳為佳話。潘光旦個人一生藏書達萬余冊,可謂坐擁書城,其中不乏像《達爾文文集》這樣的稀世珍品,但潘家人從不據(jù)為己有,后來這些藏書除他的女兒們各留一套以資紀念外,其余藏書全都捐給了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

正由于嗜書成性,涉獵廣博,才造就了潘光旦這樣的“通才”學者。潘光旦本是學自然科學出身,但卻能融匯中西,貫通自然、社會兩大科學體系。在性心理學、社會思想史、家庭制度、優(yōu)生學、人才學、民族歷史和教育思想等領(lǐng)域都造詣不凡,著有《中國家庭之問題》《優(yōu)生概論》《人文史觀》等論著多種,被人評為“學貫中西,融匯古今,打通文理”的一代鴻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