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諦之“清”
笙的第三種境界是“清”。“清”是中國獨有的一個音樂美學概念,清朝《靈芬館詞話》里形容姜白石的詞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罄”,而在唐代《游春臺詩》中亦有“鳳凰三十六,碧天高太清”。這里的鳳凰,指的就是笙。笙有很多名字,包括鳳笙、鳳吹、喚鳳等等——可是,這一曲清笙又是如何與鳳凰、神仙聯(lián)系在一起的呢?要弄清這些,就要回溯到兩千年前笙的黃金時代。
笙的這段燦爛歷史,發(fā)生在先秦,時間正好重疊于世界文明史中的軸心時代。當時笙作為禮樂重器,在廟堂和民間廣泛地流行著。就連主張“非樂”的墨子,也在拜見荊王的時候“錦衣吹笙”。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笙家不勝枚舉,各種傳說也多,最著名的自然是王子喬吹笙的故事。王子喬又名王子晉,是周靈王的兒子。東漢的蔡邕、唐代的武則天都曾立碑紀念過他,而茅山道宗陶弘景撰寫的《真靈位業(yè)圖》中,王子喬更是位列仙班,甚至遠在老聃之前。王子喬不但善于吹笙,而且演奏時還能引來天上的鳳凰,隨著音樂翩翩起舞。今天嵩山太室中峰下的“白鶴觀”,相傳就是王子晉修真的地方。如果你到了少林寺,一定要去看看山門外,在西石坊上的一副對聯(lián)。那也是關(guān)于王子喬的記載:“心傳古洞,嚴冬雪擁神光膝;面接嵩峰,靜夜風聞子晉笙。”中間的橫額刻的是“大乘勝境”。
我們不必深究這個傳說的真實性,甚至可以不管為什么一位道家修煉者,卻在禪宗祖庭與二祖神光同居尊位,只要想一想,在月華如水的靜夜里,在層巒疊嶂的群山中,偶有一曲清越的笙音隨風飄來,這難道不是一種縈繞人間的“大乘勝境”嗎?在很多影視作品的配樂中,只要一出現(xiàn)笙的音色,很容易給我們帶來一種縹緲超然的感覺——全世界有那么多簧片樂器,為什么只有笙,和神鳥、仙人聯(lián)系得這樣緊密?要想揭開這個秘密,就要說一說,笙簧上的一層薄薄的石綠。
簧片是用黃銅制成的,吹笙的時候,氣流在寒冷環(huán)境下會產(chǎn)生少量濕氣并附著在簧片上,時間久了簧片會生銹,若不及時處理,會導致簧舌被銹住以致不能發(fā)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祖先發(fā)明了一種方法:在一塊銅板上,用五音石加水反復研磨,直到磨出一種綠色的漿,再把這種化學成分非常接近天然銅銹的綠漿涂抹在簧片上。因為有了這層天然銅綠的保護,簧片就再也不會生銹了。不僅如此,這層銅綠還會密合簧舌與簧框之間的縫隙,從而減少氣息的流失,使演奏更加省力。更神奇的是,這層石綠還讓笙的音色發(fā)生了很大改變,變得更加空靈、清越,像在每個音符上面涂抹出一道綺麗的彩虹。
這種神奇的變化是如何形成的?以一個標準音“A”的簧片為例:每一秒鐘,它的振動頻率是440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440赫茲。而更重要的是,當簧片振動時,也帶動了這層薄薄的石綠,讓石綠當中細小的分子顆粒產(chǎn)生了摩擦。經(jīng)過測試,涂抹過石綠的簧片發(fā)音時,音頻中4000到12000赫茲之間泛音的振幅明顯加大,再經(jīng)過笙斗、笙苗的放大共鳴,最終使笙的音色變成一種獨具特色的美——既不像口琴那般孤獨,也不像風琴那種浪漫,而是一種非常清朗空靈的“金石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