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的封底,有薛仁明的業(yè)師——臺灣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林谷芳的推薦語:“寫人,就是印心。”好一句“寫人就是印心”,而胡蘭成其人難鑒,其心誰知?向來提起胡蘭成,一半是張愛玲的緣故,一半是漢奸身份的緣故?;ㄟ呅侣労桶薰僖笆窂膩硎⑿校且粋€甲子之年后的今天,確實該是直面認識胡蘭成的時候了,人們若還僅僅停留在談論張胡之戀,非議胡蘭成漢奸身份的層面,一 方面那真是太小看胡某人不說,另一方面也是對我們自身思想和審美趣味的一個巨大嘲諷。作為“汪精衛(wèi)手下第一大才子”和“國師”的胡蘭成,其才情、識見和經 歷實在是別開生面,胡蘭成是單靠他在哲學、思想、歷史、政治、文學和藝術上的造詣,亦可以使他成為一個人物了。
這個才華識見皆極高,經年在生死成敗、善惡是非邊緣上安身的人,還曾迷倒過一代大家們,如梁漱溟、劉景晨、唐君毅、徐復觀、卜少夫、川端康成、湯川秀樹、岡潔。胡蘭成雖無學歷,亦學無師承,然而他的學問卻廣為通達,上古典籍如《尚書》、《易經》,黃老之學及佛學禪宗,詩詞歌賦乃至民間戲曲,古典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以及現代科學的種種,在他那里都信手拈來,而又無不一一恰切自如,在他自己的體系里游刃有余。他常常引用李白,他自己倒像李白,白衣傲王侯,汪精衛(wèi)都要看其三分面子。他又是個不得志的縱橫家,本可以為帝王之師,只是生得晚了,中國的大格局基本已經定下,由不得他來歸置。時勢造英雄,然而英雄終究造不了時勢。所以他躲得過雷霆之劫,卻終躲不過亡命天涯,只合終老于異國他鄉(xiāng)。
胡蘭成自稱“干政治的人”,向唐君毅自嘲是“縱橫家”,阿城評之為“兵家”,日本人則稱他為“亡命的革命者”,他自己說:“我于文學有自信,然而惟以文學驚動當世,流傳千年,于心終有未甘。我若愿意,我可以書法超出生老病死,但是我不肯只作得善書者。”依他的性情志向,文章小道,壯夫不為,書法亦是,即使為也只是閑耍而已,他又不是個文藝家,更不算是知識分子,他倒是士,是國師,他念茲在茲的是“五百年必有王者興”。而文藝、學問與他只不過是人生的副產品。他是人生的格局大,所以副產品的格局亦大,今天的教授和文藝家能比?
而我們耿耿于懷的胡蘭成在汪政權的歷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看過林思云寫的《一個真實的汪精衛(wèi)》,也看過趙無眠寫的《查塔呼奇河畔談漢奸》,還看過金雄白寫的《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都是出于同情和理解汪精衛(wèi)政府的立場。但是這樣的文章和著作,還太少太少,不足以構成一種聲音,稍一冒頭即刻又被壓回去。泱泱大國,五千華年,向來不缺歷史,缺歷史觀。一直以來,汪精衛(wèi)的聲名之惡在兩岸幾乎是無出其右,無論國共都出于政治正確的抗日史觀——這亦是中國固有的一種政治潔癖,所以他幾乎沒有翻身的余地,即使想談亦不可能,隨即又被民族主義者們一浪打過來。但歷史亦必有歷史的隱晦和曲筆之處,單單憑一句“賣國賊”、“漢奸”以逞口舌之快,畢竟是極為輕佻的,至少在學術上是輕佻的——輕佻豈不也是一種暴力?
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歷史,成王敗寇,兔死狗烹,香者更香,臭者更臭,原諒英雄,卻從來不原諒敗將?!耙粚⒐Τ扇f骨枯”,我們看到的只是“功成”,而不是“萬骨枯”;“敗軍之將,何以言勇”,我們看到的只是“敗軍”,而不是其背后的用心和努力。中國文化的一大弱點,亦即在于它還沒有建立起一種通達的成敗觀,而在我們熟知的歷史背后是不是還有別的曲筆?在南京的那個下午,在那個胡蘭成的氣息氤氳回環(huán)的道場,我感受到胡紀元先生在用心地、緩慢地、小心翼翼地為父親正名,為那一段歷史歲月里的另外一種可能性尋找解釋,這種正名和解釋能不能站得住腳且不論,只是我們先不要把一頂大帽子扣過來,因為只有允許才有客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