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紀事本末》上記載,說朱棣建文元年二月曾去了趟南京,見到了朱允炆,被后來許多歷史學家當正史多次引用。這事值得研究,先看看原文:
建文元年……二月,燕王入覲,行皇道入,登陛不拜。監(jiān)察御史曾鳳韶劾王不敬,帝曰:“至親勿問?!?/p>
這個記載可信嗎?
行皇道入,登陛不拜,這種春秋筆法,在歌頌朱棣神勇的小說里可能會吸引人,也可能會哄小姑娘開心,在現實中卻根本不可能。你朱棣別說是四叔,就是四老爺,見了皇帝也得磕頭。登陛不拜這么失禮的行為,肯定是夠殺頭的了,而且可以就地正法。就算朱允炆能忍受,他身邊的文武百官能容忍嗎?你當皇宮衛(wèi)隊是透明的嗎?他們也不是吃干飯的。
如果這登陛不拜是事實,只會讓矛盾激化。那么這個燕王朱棣,千里迢迢到南京,到底來是息事的,還是來惹事的?
朱棣本來已經處于危險之中,要是來京,首先就得得到朱允炆的批準,沒有皇帝首肯,私自進京,這跟謀反沒有什么不同。當年朱元璋死時,他都能給潘安擋回去,現在沒有圣旨就入京,根本就不可能。
就算朱棣真的進了京城,肯定是想要緩解矛盾、拖延時間,為起兵多做些準備,可“行皇道入,登陛不拜”的行為,不是來化解矛盾,擺明了是制造新矛盾的。
從朱棣一貫的表現來看,應該是一個低調內收斂、不喜歡張揚的人,要不然,朱元璋當政時,先后處分過秦王、晉王和周王,怎么單單對燕王贊賞有加呢?當然,朱棣上臺之后,對太祖實錄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篡改,這肯定是要考慮的因素之一。但是,又怎么解釋朱元璋對朱棣的信任,讓他節(jié)制整個北方的兵馬,連馮勝和傅友德都要聽其指揮呢?
撇開磕不磕頭不說,這個時間點也有問題,從北平到南京,單趟至少就得十五到二十天,來回就得一個多月。
如果朱棣二月進京,根據往返四十天的估算,他回到北平馬上就到四月,而五月初十,就是太祖小祥(去世一周年),你朱棣在父皇駕崩時不在現場,這馬上要一周年了,你明明可以留下來參加,為什么不參加?大老遠來,就是為了炫耀一下,顯示你不給皇帝下跪的張狂嗎?
《明史》《明實錄》都沒有記載燕王來朝的事,甚至為朱棣造反歌功頌德、大肆歪曲事實的《奉天靖難記》里也沒有,但現在很多歷史學家,加上當年明月大師,都認為朱棣來朝過。本人經過研究分析,覺得這個觀點相當不靠譜。
燕王來京的事情,很可能是杜撰的,為了說明燕王專橫跋扈,得位不正。但一碼歸一碼,朱棣如果是如此弱智的一個莽漢,他又比自己鄙視的馮勝、藍玉等強到哪里,他又如何以八百壯士奪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