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媽媽邊玉珍老家在山東濟南。在濟南城里的一條老街上,媽媽家里擁有一棟閣樓和一套宅院。閣樓是木質(zhì)的板樓,在街中馬路的一側(cè)與做各種生意的店鋪并排而立。媽媽家將小樓用來做飯館生意,由媽媽的爺爺邊鎮(zhèn)邦和媽媽的父親邊云德打理經(jīng)營。底層用作收銀臺、餐廳和操作間,二層給雇工們居住。飯館位居鬧市,生意紅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食客盈門,財氣人氣都很旺。賣菜的都送貨上門來,邊家的飯館名聲好,享譽城內(nèi)外。
在飯館馬路對面后街石拱橋的那一頭,是媽媽家里人居住的宅院。
宅院內(nèi)是蓋有琉璃小瓦的青磚廂房,在院內(nèi)的天井里種有果樹、棗樹和各色花草。用媽媽的話說“我家的房子看著氣派,住著舒服。”
1928年的冬季,我的媽媽就出生在這座宅院內(nèi)。媽媽出生的那年冬天特別冷,媽媽的奶奶,也就是我的太姥姥,抱起剛出生的小孫女,解開衣襟一把將其揣進了自己的抿腰棉褲里,緊緊摟著,小心托著,生怕給凍壞了。邊家祖上四代單傳女孩,代代都是男孩多,女孩一代只有一個,是稀有寶貝,所以媽媽的降生讓全家上下都高興,媽媽成了太姥姥、太姥爺?shù)恼粕厦髦椤?/p>
從此宅院內(nèi)又新添了一代人。媽媽兩歲時又有了一個弟弟。姐弟倆在富足殷實的家境中,在大人們的呵護寵愛下,健康快樂地成長。宅院內(nèi)一家祖孫三代其樂融融。
但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
媽媽八歲那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自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開始,日軍對華侵略戰(zhàn)爭不斷擴大,12月26日濟南淪陷。
媽媽一家的命運從此改變了。
在日軍攻進濟南城之前,濟南市內(nèi)人心惶惶,市民們紛紛外逃。媽媽的外公從西安托人捎信來,讓媽媽一家到西安去避難。
媽媽的外公和她大舅一家從山東遷往西安經(jīng)商多年。他們認為西安是安全的,因為在當時,國民黨有幾十萬重兵駐守在西安,所以他們讓媽媽一家去西安避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