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北京有個關(guān)于裁縫的傳說。說是有個高明的裁縫,為官員做衣服的時候,先要打聽此人科考得售年齡的早晚,說是中進士早的,心高氣傲,走路昂頭挺胸,難免肚凸胸挺,所以衣服的前襟要長一點;中進士晚的,被考試折磨得慘,未免彎腰駝背,衣服的后襟要長點。這個故事的版本很多,也有說專指都察院御史的,因為御史氣性都比較大,剛進院的和進院時間長的不一樣,剛進院的,衣服的前襟要長一點;御史干長了,釘子碰的多了,氣性漸漸消了,背也就駝下來了。
這個傳說,我總覺得是說官員的,跟裁縫無關(guān)。除了衣服樣式有變化,做衣服的工具現(xiàn)代化了之外,古代的裁縫跟今天的裁縫并沒有什么區(qū)別,是裁縫,給人做衣服,都要量身材,量體裁衣嘛,能攬上官員買賣的裁縫,手藝自然不差(傳說里也說是高明的裁縫),怎么會蠢到量身材的時候連前凸還是后彎都弄不清?還需要打聽人家簡歷才能知道?所以,傳說說的,實際上是官員的前肚和后背,不是裁縫的前襟和后襟。
官員的身材當(dāng)然首先是跟他爹娘的遺傳有關(guān),跟營養(yǎng)好壞有關(guān)(跟金多金少也有關(guān),像范進這樣,考一回試都要餓肚子的窮秀才,估計入仕之初肚子是鼓不起來的),但與仕途狀況,卻也不能說沒有關(guān)系。不過,如果非要說這種相關(guān)性,那么跟入仕之早晚的關(guān)聯(lián)度,其實遠(yuǎn)不如升遷快慢、官階高低的關(guān)聯(lián)度大。不管個子高矮,肚皮脂肪薄厚,脾氣秉性如何,只要仕途順利,肚子多半是要凸起來的。反之,仕途蹭蹬,背就要突出一點了。
更多的時候,官員的挺胸凸肚還是彎腰俯首,關(guān)鍵要看他們跟什么人在一起。跟上司和來頭大的同僚在一起的時候,身體必然有向后的弧度,點頭如同雞啄米。如果下屬來見,或者審理官司,堂下跪著老百姓的時候,那么,身體向前的弧度自然就出來了。
有什么樣的裁縫,能夠順應(yīng)這種變化,裁出合乎官員動作需要的官服來?我想沒有,除非準(zhǔn)備許多套不同的衣服,或者前襟長,或者后襟長,在不同場合,見不同的人,換不同的衣服,如果是這樣,衣服合適與否,關(guān)鍵不取決于裁縫,而是仆人了。好在,那個時代,士大夫的服裝,都很長,彈性大,只要剪裁大體合適,無論肚子挺到什么程度,腰彎到什么地步,斷不至于衣襟前撅后翹,更不可能走光的。
時代在進步,袍褂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經(jīng)過革命洗禮之后,長的衣服沒有多少人穿了,干部隊伍,更是沒有長衫的生存余地。幸好,當(dāng)官員們再次學(xué)會跟前輩們挺胸凸肚和鞠躬如儀之時,西裝開始流行。很快,前面不太扣扣子的標(biāo)準(zhǔn)西裝,就成了官員們標(biāo)準(zhǔn)的官服,樣式越來越洋,剪裁越來越好,自然,也越來越合乎官員在各種場合的需要,斷不至于讓他們失儀。從前流行的中山裝,或者一度被外國人視為新中國官員標(biāo)準(zhǔn)制服,很快退出了官場。
衣服,或者說官服,也要識時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