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9月5日(辛卯八月初三),我的父親出生在湖南湘潭十都曉霞鄉(xiāng)白竹村(今湘潭縣中路鋪鎮(zhèn)菱角村長塘)。
白竹村離湘潭城百里,位于風景秀美的曉霞山下。曉霞山屬衡山支脈,層巒疊嶂,山勢雄奇,山中修竹遍植,多有巨木清溪。村落散落在山的皺褶間,農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民風甚是淳樸。
湘潭黎氏源遠流長。族譜記載,湘潭黎氏自明朝初年就在湘潭定居并開枝散葉。據考證,1972—1974年間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辛追夫人,是湘潭黎氏的老祖奶奶。經郭沫若先生考證過的《黎氏族譜》這樣記載:“黎氏之先出于高陽,……自漢興,長沙王相朱蒼侯于馱,而黎氏顯。東漢建武年,長安守允通隨父甲二公遷于潭州,遂為潭人。……”
作為湘潭黎氏分支的長塘黎氏,是自我的曾祖黎世綬始。
黎世綬,號葆堂,生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幼年寄籍廣西桂林府臨桂縣,清咸豐元年和咸豐五年兩科舉人,曾任廣西、四川學政,又在廣東、湖北、江蘇等地擔任過五品以下的地方官員。曾祖品行高潔,一生最喜與友人詩酒流連、賞畫刻印,閑時含飴弄孫、侍花栽草,在湘潭大有文名,有《古人雅正》等著作傳世;曾祖雖多年為官,但清廉如水,宦囊不豐,在長塘買地百余畝便已耗盡積蓄。曾祖晚年,正值清末社會動蕩,家中添丁進口,又兼荒年,以致家道艱難。曾祖思之再三,以六十六歲高齡托人在益陽督銷局謀得一份差事,所得薪水盡數接濟家中。曾祖年高體弱,在益陽僅兩年多便逝于任上,終年六十八歲。
曾祖遽然逝去,全家的擔子一下子就壓在了祖父黎松庵的身上。那時祖父才二十三歲,但已是三個孩子的父親,大伯錦熙三歲、父親錦暉兩歲,大姑錦珈尚在襁褓之中。上有老母,下有弱妻幼子,祖父肩上的擔子異常沉重。
父親他們八兄弟在后世之所以享有“黎氏八駿”的美名,且黎氏三姐妹亦皆有所成,祖父黎松庵、祖母黃賡居功至偉,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祖父黎培鑾,又名松庵,字儀卿,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卒于解放后的1952年。祖父天資聰穎,童年隨曾祖讀書習字,稍長,入塾拜湘中名儒馬翼為師,1905年與大伯錦熙一道考中清朝末代秀才,一時傳為佳話。祖父早年在家鄉(xiāng)教書,與詩友組織羅山詩社,著有《楹聯大觀》,博學多才,擅書法,為人剛直,奉行“天下有道則仕,無道則隱”的觀念,潛心向學及教育子女。祖父與齊白石、胡沁園、朱屺瞻等人相交莫逆,過從甚密。
祖母黃賡(1870—1944),同樣出生于湘潭有名的書香門第。曾外祖黃積遠,清同治舉人,著有《思恒復齋文集》;曾外祖母樂善好施,教子極嚴,曾捐田百畝興辦菱溪義學。祖母從小受其熏陶,家學深厚,能吟詩作對,書法亦甚為出眾。多年后,母親梁惠芳曾撰文回憶她的公公婆婆:“……父親黎松庵,是位書法家,湘潭的各類商鋪招牌多出于老人筆下,……婆母也是一位有學問的人,一手毛筆字寫得渾厚而漂亮,為人慈祥可親……”祖母不但學問深厚,且自立精神極強,開明通達,對子女影響甚大。為此父親在1956年《干部自傳》中回憶說:“我母親黃氏,生子女十一人。我們受‘母教’的影響更多且大。她一直反對用茍且行為去謀名利,反對不近人情的迷信,富于正義感和愛國心。對于子女們的學業(yè)和品德都很認真。因她從小入學,通經、史、詩、文,所以能幫助子女們求進步。”
父親從小就在祖父母的督促下,三歲時就和大伯錦熙入家塾讀書習字,那時家塾里聘請的老師是當地的飽學之士王仲言。到五六歲,在祖父和王仲言老師的教導下,不僅開蒙讀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也開始涉列詩詞歌賦,兄弟兩嬉戲玩耍時,平平仄仄仄平平、“上對下、左對右、陽春對白雪”地鬧上一通,常常讓祖父母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