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細君公主無法接受的是,她必須遵從烏孫國俗,改嫁獵驕靡的繼承人長孫軍須靡。細君公主飽受儒家傳統(tǒng)教育,“一女不侍二夫”的觀念根深蒂固,她修書一封給漢武帝,訴說心中的委屈,請求回國。漢武帝回話“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細君公主聽君命改嫁軍須靡,其后生下一個女兒,取名為少夫,不久后她因病郁郁而終。
細君公主歷經(jīng)幾番沉浮,飽嘗世間的榮辱與酸楚,為了國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大義,她獻出了青春和生命,香消玉殞于伊犁河畔。
細君公主墓位于昭蘇縣夏塔草原,坐北朝南,背依巍峨聳立的天山主脈,面朝湍流不息的夏塔河。整個香冢微微呈半月形,宛如一座小山峰,上面長滿綠草和鮮花。周圍草原襟抱,青草葳蕤,環(huán)境幽靜安寧。每當朔風掠過草原,河水如脫韁的野馬一瀉千里時,她的芳魂能否實現(xiàn)“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的夢想呢?
盡管細君公主在烏孫國僅僅生活了5年,為了民族的團結、國家的安寧,她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我們應該永遠緬懷她。
烏孫王軍須靡從細君公主身上感受到了大漢的強盛和威儀,他還想維系這種政治婚姻聯(lián)盟,于是軍須靡再次向大漢求親。
漢武帝深謀遠慮,匈奴不滅,國無寧日,為了烏孫國和漢朝的聯(lián)盟,他決定再次以公主下嫁。經(jīng)慎重挑選,重任落在楚王劉戊的孫女解憂身上。解憂是個樂觀豁達、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子,她對漢武帝的和親政策,有著充分的理解,沒有哽咽和眼淚,她欣然領命,慨然西行。
解憂公主嫁給軍須靡,位居右夫人,卻沒有得到軍須靡的寵愛;匈奴公主母以子貴,她的兒子泥靡是王位繼承人。烏孫王的寵信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利益,解憂公主雖心里清楚,卻回天無力,在與匈奴公主的較量中,她始終處于下風。
人算不如天算,軍須靡因病臥床不起。他權衡再三,考慮到兒子泥靡年紀太小,只能將王位傳給堂弟翁歸靡。軍須靡辭世后,解憂公主和匈奴公主改嫁給翁歸靡。大漢在與匈奴的戰(zhàn)爭中接連獲勝,翁歸靡的心態(tài)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解憂公主的境遇有了明顯改善。
解憂公主因勢利導,加上與翁歸靡情投意合,她逐漸進入佳境。解憂公主極力維護漢朝和烏孫的聯(lián)盟,致力于烏孫國的興國之路,一點一滴苦心經(jīng)營,終于站穩(wěn)了腳跟。
解憂公主與翁歸靡生育了三男兩女,兩人感情日益深厚。翁歸靡的許多重大決策都得到了解憂公主的有力佐助。烏孫國與大漢朝關系密切,逐漸疏遠了匈奴。解憂公主成為漢烏友好關系的重要象征。
漢朝在西域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與西域各國在文化、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絲綢之路繁榮一時,西域諸國爭相與大漢朝交好,這引起了匈奴權貴的恐慌和敵視。
數(shù)次施壓無果后,為了維持其在西域的統(tǒng)治,匈奴單于與車師國一起發(fā)兵,大舉討伐烏孫國,先后吞并烏孫東部惡師(今新疆烏蘇)、車延(今新疆沙灣縣)等大片國土,大肆擄掠民眾和牲畜,并派出使者威脅烏孫王翁歸靡背叛漢朝,交出解憂公主方才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