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迪云
馬一浮(1883.4.2—1967.6.2),名浮,字一浮。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生于四川。中國現代思想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與梁漱溟、熊十力合稱為“現代三圣”,于古代哲學、文學、佛學,無不造詣精深;又精于書法,合章草、漢隸于一體,自成一家,豐子愷推崇其為“中國書法界之泰斗”。曾應蔡元培之邀赴北京大學任教,蔣介石許以官職,卻不應命。新中國成立后,任浙江文史館館長、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全國政協委員。所著后人輯為《馬一浮集》。
馬一浮的學問,無論對他的同時代人,還是對后代學人而言,都是一座巍然聳立的山峰,越過它,固然不能,若能欣賞其朝云暮霞,也可算是難得罕有!一般的人——我指的是擁有學士、碩士、博士頭銜的,大多也只能遠遠地望著,只見云嵐變幻,莫辨東西南北。
在我的印象中,馬一浮似乎什么書都讀,漢宋經義、文史辭章、小說雜記;精通英、法、德、日和西班牙等國語言,他讀亞里士多德、黑格爾、赫胥黎、達爾文、但丁、莎士比亞、馬克思等人寫的文學、哲學著作,那可都是原著啊;他治學的范圍極廣,哲學、文學、佛學、藝術均富涵養(yǎng),尤其深研儒學、佛學,義理純熟,知行兼善……豐子愷與馬一浮的交緣極好,他有一句評馬一浮的話,很是確當:“無論什么問題,關于世間的或出世間的,馬先生都有最高遠最源本的見解。他印證古人的話,無論什么書,都背誦出原文來。”豐子愷的老師、也是馬一浮摯友的弘一法師說得更好:“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個人,生出來就讀書;而且每天讀兩本(他用食指和拇指略示書之厚?。?,而且讀了就會背誦,讀到馬先生的年紀,所讀的還不及馬先生之多。”這句話,弘一法師是對豐子愷說的,豐當時視為神話,后來與馬一浮交往多了,才明白真有其事??鬃拥茏尤Вt者七十二,后來的徒子徒孫數不勝數,他們學了“經世”之術后,大多不甘寂寞,在名利場里討生活。只有弟子顏回甘于淡泊,“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被后世視為真正的大儒。仿佛是一種呼應,兩千多年后,在儒學末世的20世紀,學問和識見“直接孔孟”、被稱為一代儒宗的馬一浮,也摒棄一切名利誘惑,在西湖邊的一條陋巷里靜靜地讀書,對平淡的生活甘之如飴。這條陋巷叫延定巷,其中的一間老屋就是馬一浮的棲居之所。
馬一浮出生在四川,祖籍浙江會稽,但自1906年寄居外西湖廣化寺后,就與杭州西湖結下了不解之緣,除避日寇西遷近十年外,其余時間都住在杭州。廣化寺地近文瀾閣,馬一浮得以遍讀閣內藏書,據說三年之中足不出戶。移居延定巷是在1917年,一直住到1936年。馬一浮隱居在陋巷里,但名聲響徹海內外,登門求教者絡繹不絕,弘一法師、豐子愷等都曾在陋巷里與馬一浮歡笑接談。豐子愷還作有散文《陋巷》,詳細記述他三次前往陋巷的感受。在豐子愷的眼里,這條陋巷與顏回住的陋巷是一模一樣的,住在陋巷里的主人也是顏回一樣的人物,有顏回一樣的風采:“我看見陋巷照舊是我所想象的顏子的居所,那老屋也照舊古色蒼然。先生的音容和十余年前一樣,堅致有力的眼簾,炯炯發(fā)光的黑瞳,和響亮而愉快的談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