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覺得,程派不僅僅是京劇的一種流派,它是某種物質(zhì),暗合了我的某種特質(zhì)。所以,潛入我的內(nèi)心,在我的靈魂里盤踞著,好像一條蛇,很纏,很緊,很涼。
是我喜歡的那種涼。
程派。多好聽的名字,幽咽婉轉(zhuǎn),風(fēng)情萬種,大青衣,切切地唱,絲絲繞繞,我?guī)缀鯇λ灰婄娗?,而且此后再無新歡。即使聽了別的流派,得出的結(jié)論也是,還是程派更有味道!
也許它更切合了一種凄清與薄涼?也許它更小資或更文藝一些?更也許,從專業(yè)的角度講,程派的發(fā)聲更適合我?我究不出所以,只覺得,這天地之間的聲音,唯有程派的最好。
有朋友說我狹隘,喜歡京劇應(yīng)該兼容并包,應(yīng)該一切流派全喜歡,馬派有馬派的好,梅派有梅派的好,旦角里須生里,我只宗程派,它亦有缺點,可是,連這缺點我亦覺得是饅頭上的胭脂紅,不僅不嫌,還只覺得艷麗無比的好。
我曾經(jīng)說,梅派太華麗嬌貴,是宮殿里唱給妃子聽的;尚派又太民間;荀派太花俏,是未婚少女的嬌俏;只有程派,唱自內(nèi)心,可以一個人享受那味道和孤寂,程派有寂然,有哽咽,有說不出的惆悵。
后來看程硯秋早年照片,很端然,有儒雅之氣。他一生中只愛了一個女人,生性豪爽,博覽群書,書法了得,看他扮相,分外妖嬈,但又是清幽的,無論《春閨夢》《青霜劍》,他氣質(zhì)絕然,非常冷艷,又非常親近。唱腔幽咽,似天籟之音,其實程硯秋是因為倒嗓后發(fā)現(xiàn)嗓子壞了,發(fā)明了這種發(fā)聲,腦后音,很低厚,好像宋詞,斷續(xù)著,又幽咽著。
后來又出現(xiàn)一個張派,江湖上的說法是,張派是集梅尚程荀之大成者,這句話簡直討厭了。它太圓滑,有程派的憂傷,又有梅派的華麗,亦有尚派的端正和荀派的跳躍。有人特別喜歡張派,說它兼容并包。我膩味得只想吐,因為最討厭兼容并包,一個沒有自己的缺點和特色的流派如何讓我喜歡?《望江亭》和《狀元媒》都是張派代表作,我看過幾次,每次都覺得索然寡味。在長安大戲院還看過一次王蓉蓉的《二進宮》,那尖銳的聲音讓我不能容忍,我雖然不喜歡唱程派的李佩紅,但比起張派來,還是覺得欣慰,到底是程派呀。
我不能容忍別的流派被看成了偏執(zhí)。偏執(zhí)有時是讓人不能容忍的,可是有時偏執(zhí)是對的。堅持已見,還有比內(nèi)心的喜悅更好的嗎?那是自己的,是靈魂的,是來自于“我為了我”的清歡。
所以,我一意孤行地喜歡著程派,帶著孤芳自賞,帶著自戀。每天帶著MP3,里面裝了太多程派段子,程硯秋、趙榮琛、王吟秋、張火丁……全是我喜歡的程派旦角,各有各的好,特別是火丁,不熱絡(luò),清涼似蘭。在廊坊明珠影劇院,我們遇到過——她來廊坊演出。早年,她曾經(jīng)在廊坊評劇團。在廊坊評劇團現(xiàn)在廣陽道上,很蕭瑟的一個小門口,破落而難堪,我想象不出她出入這個門口的情景,但是在影劇院里,我們坐在兩個角落里,看著對方,那天我發(fā)著燒,嘴還爛了,可是,我一直對她笑著。
她天生為程派而生,仿佛是注定的戲子,讓我傾慕不已。
不張揚不熱鬧,白燕升做她的訪談幾乎被她冷場,問一句她答一句,那是我看過的最好的訪談,不搶風(fēng)頭,不顯擺,低調(diào)到了幾乎局促的地步。
而她唱的南梆子卻是最纏綿的,程腔中,我最迷戀南梆子,一唱三嘆,仿佛戀愛初見端倪的好。“被糾纏陡想起婚時情景,原來我也曾得幾晌溫存,我不免去安排羅寢繡枕,莫負(fù)這好春光一刻千金……”,怎不叫人心動?怎不叫人心儀?那臺上著粉衣兒如蝶兒翩翩的少婦,可是為著自己清愁的人兒啊,而那青色帳簾下的青燈,那一寸寸的相思,在聲聲嘆里,在絲絲入扣的唱中,是否是一條小蛇,游進了內(nèi)心?讓我在一片寂寞的春色里,感覺到春天的潮濕與溫暖?
我的程派,親愛的程派,在每個清晨或薄暮,陪著我,潤物無聲,感謝與程派的邂逅,感謝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感謝這幽咽婉轉(zhuǎn)的聲音,讓我心碎,讓我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