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中國,寫論文的思想家看不起賣弄技巧的小說家,小說家看不起電影劇本創(chuàng)作人。眾人叫囂:別拿電影說事兒。無論是主流票房大片還是邊緣另類作品,一律遭到四分之一眼角余光的待遇。似乎漸漸小說都不再玉潔冰清,上海的那幾個寶貝為某某衛(wèi)生間夠氣派否某某男人夠猛烈否窮盡言辭,并且把所謂玉照滿世界扔,一同在網(wǎng)上破口大罵如同潑婦,也許她們約好了,sothat大家一起出名。
沒有天,沒有地,沒有酒,沒出口。什么都沒有,也許這才是世界的本質(zhì)。“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祖的訓(xùn)誡常常有用。我是個多信仰的人,我知道肯定所有的信徒都會罵我的不專與輕狂,可是只要是能讓我釋然的信仰我都樂意去接受,哪怕做一個諷刺漫畫里戴著十字架拜觀音的基督教徒。夢中的夢中,夢中人的夢中,也許一切都只是繁華的布景,可能某一天,人們在布景前所有的蠢動都會突然消失,一夜間繁華落盡,這也不是沒有可能。幾億年前猖獗的恐龍也是無聲無息地消失掉的,徒剩下龐大靜默的骨骼讓人欷歔。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有那么多的人選擇朝生暮死放浪形骸,也許大家只是想在死亡之前與盡可能多的人發(fā)生盡可能多的關(guān)系,然后一起手拉手義無反顧地奔向死亡。是悲哀還是悲壯?釋迦牟尼臉上的表情永遠(yuǎn)慈悲,可千山萬水五行三界卻還是逃不過一個“空”。
我覺得好笑,我笑了笑結(jié)果臉上是痛苦的表情。我覺得自己無可避免地重新惡心得像一個中國的小文人。就像他們樂意稱喜劇為“諷刺劇”或者“含淚的鬧劇”,他們認(rèn)為笑要笑出眼淚笑出痛苦才算笑得深刻,可是這違反人的生理本能。郭小櫓說:“中國的知識分子天性崇拜苦難鄙夷輕浮。他們認(rèn)為喜劇的目的必須與喜劇形式的出發(fā)點相背離那才是對的?!?/p>
我不喜歡走路可是我卻走了很多路。人類發(fā)明以車代步對我而言真是意義重大。我想人類建造的龐大的物質(zhì)文明的確不斷削弱著人的精神意志,哪兒舒服就往哪兒靠,理所當(dāng)然地往死里懶惰。我走路的時候總是浮想聯(lián)翩,街上的車水馬龍與光怪陸離,無窮無盡的廣告牌,今天的有點甜,明天的二十七層凈化,一切都給我物質(zhì)上的直擊與精神上的暗示。我不止一次地碰見一個慈眉善目的修女就跟著她走,忘記自己原來的方向,一直走到這個城市唯一的一所教堂里面。我既不禱告也不聆聽,我就站在三十四排長木椅中間神經(jīng)錯亂。思想上下沉浮生生不息。我看著修女圣潔的臉就只想到圣潔,很少去想當(dāng)年被拋棄在教堂后門邊的小女嬰如今已長大成人。很少想可是我還是想過,我覺得自己異常惡毒。古人說了人的三重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是庸人,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是偽裝智者的惡心的庸人,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注意與第一重境界含義有了根本的區(qū)別)的才是真正的智者。我總是在思考庸人與智者的區(qū)別,兩者是那么地相像卻又那么地疏遠(yuǎn)。我看見修女圣潔的臉就看到了圣潔,可是我還看到了圣潔背后聚集在一起又彌散開來的歷史的煙云。我不知道自己算是智者還是庸人,或者我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惡心的偽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