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當年有人攻擊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抄襲日本學者鹽谷溫,你看看魯迅那種不動聲色的底氣,雖然對這種攻擊難免憤憤然,但他相信自己長期的資料積累和獨到見解,只說了一句“我都有我獨立的準備”(《不是信》,《魯迅全集》卷三);當年在文壇上打筆墨官司,魯迅輕輕回幾篇短文就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還賭什么咒,還懸什么賞,還告什么狀?“天才魯迅”是“打”出來的,“天才韓寒”可能是“造”出來的。
七、歌唱家的陣地是舞臺,征服觀眾的手段是音色;作家的陣地是文壇,證明自己的手段是文章。如果歌唱家求助于達官,如果作家求助于法官,這樣的歌唱家和作家就完全“失身”了。人家說你不會唱歌,就唱幾支妙曲讓人聽聽;人家說你沒有文才,就寫幾篇妙文讓大家看看,所有的造謠者都會閉嘴,還上什么法院?還打什么官司?
八、根據(jù)公開發(fā)表或發(fā)布的文字、圖像、聲音進行分析論證,理性地提出自己的懷疑和判斷,屬于正常的學術(shù)研究范圍,即使對非公眾人物也同樣適用。目前方舟子對韓寒的質(zhì)疑仍然限于文本分析。如果屬于個人隱私,作者就不應該拿出來公開發(fā)表;如果質(zhì)疑已經(jīng)公開發(fā)表的讀物,是侵犯了私人生活的邊界,那世界上就沒有學術(shù)研究可言。當然,討論和質(zhì)疑必須在理性的前提下進行,污蔑和誹謗就屬于人身攻擊了。
九、昨天一個上海博友看到我對韓寒有點懷疑的文字后說,過去我特別敬重您,現(xiàn)在取消對您的關(guān)注。今天,一個曾是我學生的青年朋友說“看到我仰慕的戴教授支持方舟子,很無語”。我要告訴青年朋友,對任何一個作家、教授都不要崇拜,對你仰慕的對象要有理性的態(tài)度,理性質(zhì)疑后的喜歡才是真喜歡。
十、在這次方韓之爭中,年輕朋友應就公共事務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不能只遠距離地“圍觀”,不能只當一個冷漠的看客,不能只當“沉默的大多數(shù)”,不要太在乎“別人是怎么看的”,要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所愛、所恨、所思、所感。我們既是這個世界的“觀眾”,也是這個世界的“演員”,每一個人在人生和社會的舞臺上都可以演得很精彩。
十一、到臺灣講學的這幾個月里,即使再忙我也會關(guān)注這一文化事件的進展,一定從我個人的視角寫出系列隨感,讓出來混的都摘掉假面具,讓臺面上的人都脫掉皇帝的新衣,“讓上帝的歸上帝,讓愷撒的歸愷撒”。
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