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學典禮上,校長蘇步青特別強調(diào),研究生不論年紀多大、資歷多高,一定要當好學生,“資料室里最年輕的資料員都是你們的老師”。他又強調(diào)要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后來才明白也是有所指的——因為他堅持晚上10點半一定要熄燈睡覺,所以所有的學生宿舍樓中,除了走廊、廁所、盥洗室和專職輔導員的房間可以開燈外,其他房間一律切斷電源,而圖書館、資料室和所有教室到10點鐘全部關門。但無論從年齡和生活習慣,還是所面臨的學習任務,研究生都無法適應。多數(shù)研究生外語水平很低,必須惡補。每天熄燈后,走廊里頓時熱鬧起來,一片讀外語聲。與廁所相通的盥洗室中也是看書的同學,顧曉鳴干脆搬了一張桌子,幾乎每天晚上在盥洗室讀到后半夜。
“文革”雖已結束,復旦校園內(nèi)瘡痍未復,大草坪上依然種著莊稼,大字報、大幅標語隨處可見,一些知名教授尚未恢復名譽,或者還不能正常工作。圖書資料嚴重不足,不少同學在吃飯時到食堂買幾個饅頭就去圖書館、資料室搶占座位和書刊。工農(nóng)兵學員與新招的本科生、研究生形成明顯差異,往往意見相左。但是新事物、新思潮不斷在校園中出現(xiàn),終于迎來了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新階段。
譚其驤先生招收的五位研究生,正好每人相差一歲:周振鶴(1941年出生,福州大學探礦專業(yè)畢業(yè))、楊正泰(1942年,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yè))、顧承甫(1943年,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yè))、周曙(1944年,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yè))和我(1945年)。周曙原在浙江長興縣當中學教師,已在長興安家。入學后因無法照顧家庭,中途退學,回原中學任教,后任長興縣副縣長等職。我們四人于1981年畢業(yè),顧承甫去出版社工作,楊正泰與我留校工作。
1982年春,譚先生招收首屆博士生,周振鶴與我被錄取,我是在職攻讀。1983年8月,周振鶴與我經(jīng)教育部特批提前畢業(yè),通過論文答辯。9月,我們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為全國文科首批。
1985年我被提升為副教授,1991年晉升教授,1993年增列為博士生導師,1996年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1999年兼任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改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
好幾家媒體對我做過采訪,或要我發(fā)表談話,有兩點看法我記憶猶新:
成功固然離不開自己的努力,但取決于機遇。要是沒有撥亂反正、改革開放,要是沒有高考和研究生考試的恢復,絕不會有我的今天。
但大多數(shù)我的同齡人、同代人就沒有那么幸運,他們成了時代的犧牲品。在我們?nèi)〉贸晒Φ臅r候,不要忘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