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為什么耐讀?
詩歌為什么一路走下坡路呢?文學修養(yǎng)是個很重要的因素。我原來跟兒子說過,他早年出去讀書,我說你這個中文我就不太指望什么了,但有一個事兒,唐詩宋詞一定扔在枕頭邊兒上,看多少遍都沒有壞處只有好處。我到今天有時候睡不著覺了,我還拿一本唐詩翻翻,唐詩我翻了無數(shù)遍了。
詩歌的表現(xiàn)力我們都知道,是無盡的。我為什么要用這樣一個詞——是無盡的?因為每個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們用一首很多人都耳熟能詳?shù)奶圃?,作一個簡單的解釋。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p>
對唐詩稍微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這首詩。聽著好像就是一個簡單的意境。這詩有什么好處呢?它怎么寫得好呢?
先說第一句?!皟蓚€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彼膫€顏色吧!黃鸝、翠柳、白鷺、青天,順暢地把四個顏色熔鑄在一句詩之中。前半句是滿足你的聽覺,“兩個黃鸝鳴翠柳”;后半句滿足你的視覺,“一行白鷺上青天”。能有感受嗎?它在兩行詩中,非常自然地把四個顏色和聽覺及視覺全部都容納在里頭,天衣無縫。
第二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窗含西嶺”什么意思?這個“含”字非常重要,“西嶺千秋雪”是一個物像,如果“窗含”這個框架在里頭,沒有這個參照物,那東西就顯得比較寡味。這個之間的感覺叫什么?叫空間感。后半句,“門泊東吳萬里船”。不管是從東吳來的船,還是即將發(fā)往東吳的船,這是一個時間概念,非常漫長,是可以讓你遐想的。
我們仔細一想,剛才聽覺、視覺、時間、空間,你有什么辦法自然地融入四七二十八個字中,而讓讀者不輕易察覺?這就是大詩人杜甫的能力。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甚至沒有欣賞的能力。
剛才講了杜甫的詩,從中能感受到那么豐富的意象,很多東西是我們沒有想過的。但現(xiàn)在的詩,我們能感受到什么呢?感受不到。不是說它不好,是它不可以流傳。也許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會這樣流傳,說當時中國人思想混亂,詩歌也出現(xiàn)這種混亂狀況:任何人都覺得自己說一句話就是詩。我說今天的藝術(shù)跟過去的藝術(shù)不能相比是什么意思呢?是因為今天失去了標準。沒有標準大家都覺得自己行;如果有標準,大家就不會認為自己行。比如唐詩是有標準的,什么標準呢?絕句和律詩是有字數(shù)限制、有韻律限制、有對仗限制、有用典限制的。它有很多限制,所以才好玩兒,它才能分出高低。就跟踢球一樣,不管是踢足球打籃球,還是打乒乓球,一定是規(guī)則在前;如果沒有規(guī)則,這個球賽就變得非常沒有意思。
脫手秀
這首詩能知道的人我估計不是太多,但是一定有人知道。因為觀眾能人多了,比我能的人多了去了。
這是蘇東坡寫給他同鄉(xiāng)張師厚的。中國古代社會最優(yōu)良的制度是科舉制度,只要你通過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你就可以成為國家棟梁之材。當年蘇東坡曾從密州遷到徐州來。到這兒來的時候,張師厚要到洛陽去殿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到殿試就是最后一關(guān)。張師厚要去趕考,途經(jīng)徐州跟老鄉(xiāng)蘇東坡見面。蘇東坡作了兩首詩送給他,這是其中一首。
這些字非常有意思。你們前些天看過蘇東坡的《功甫帖》了吧?這字像不像《功甫帖》里的字?宋代的字就是這個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