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名詩的作者
清明節(jié)最有名的詩是:“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毕日f杏花村,杏花村很多地方都在爭具體位置,咱沒法表態(tài),我只要一表態(tài),就會有人罵我,因為大家都說杏花村是他們家門口那杏花村。我們家門口原來還有一杏花樹呢,我就欠叫杏花村了。
為什么要叫杏花村呢?因為這里有商業(yè)利益,現(xiàn)在的人可以借助古代千年以來留下的品牌效應,今天誰是正宗的杏花村,誰釀的酒就賣得好。這首詩是誰的?是大詩人杜牧的。唐朝的詩人,有大李杜和小李杜之說,大李杜不用說了——李白、杜甫,小李杜是李商隱和杜牧,他們都是晚唐時期的人。
杜牧最有名的詩是什么呢?你問誰誰都告訴你是《清明》,可恰恰這里有一段公案。有學者研究,說這首詩根本不是杜牧寫的!有什么證據(jù)呢,《全唐詩·杜牧卷》一共有八卷,八卷里根本就沒提這首詩。杜牧去世后,他外甥又編了《樊川文集》,杜牧也叫杜樊川。北宋人又編了樊川的外集和樊川的別集。這三個專門收錄杜牧詩的巨著都沒有收錄《清明》這首詩,所以說確實可疑。
那么《清明》這首詩什么時候才在文獻中出現(xiàn)呢?在南宋末期,距離杜牧去世已經(jīng)有三百多年了。為什么這首很清新的詩要安在杜牧身上呢?因為杜牧的詩通俗。我們隨便說幾句,比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通俗吧?“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通俗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注意停車坐愛,跟車震沒關系,千萬不要以為是“車震”。那么杜牧這樣通俗的詩,跟“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一詩的感覺是非常接近的。
另外,杜牧有“七絕之王”的稱謂,清明是一首七絕,這首詩安在杜牧身上,太合適了。杜牧七絕詩寫了很多,我能背的有那么幾首。比如“娉娉裊裊十三馀,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边@是杜牧非常有名的一首詩,今天形容女孩的豆蔻年華,就來自這首詩。
為什么說“豆蔻梢頭二月初”呢?二月是指農(nóng)歷二月,農(nóng)歷的二月在江南,在揚州已經(jīng)春暖花開了,豆蔻花剛開的時候粉嫩粉嫩的,小女孩跟這個很像。“十三馀”什么意思?是指十三四歲的小女孩,古人對女人的感受,越早感受越好。過去說的少女都是指十三四歲,十五六歲都快謝了。說到今天,六十多歲還敢扮少女呢!想想都可怕。今天甭管自己多大歲數(shù),都敢扮少女,過去的那個少女,是連身體都沒有長全,今天這少女多大了都覺得自個兒是少女。
當年杜牧在揚州沒少待,關于揚州的詩也寫了很多。唐代揚州是商業(yè)重鎮(zhèn),凡是跟商業(yè)相關的地方,一定就特別熱鬧,各種娛樂場所非常多。作為詩人,就喜歡在這些地方多走走多看看,多體會這種經(jīng)驗,要不然寫不出好詩來。杜牧在那里認識了各種女孩,這詩寫得很有意思,他說“娉娉裊裊十三馀”,就是我當時印象中是“豆蔻梢頭二月初”,說這女孩嫩得不得了,等我再翻過頭找的時候,“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就是一個這種場所。當時簾子都是向上卷的,今天的簾子都是橫著拽的。往上卷的感覺,是先看下半身,后看上半身,感受是不一樣的,今天很少有這種往上卷的感覺了。
我不知道誰家窗簾還是往上卷的,上卷也是由里頭看外頭,不是從外頭看里頭。所以女孩站在里頭的時候,人從外頭看往上卷的時候,這個感覺特別好。但是每次看到最后這一眼的時候,都跟我想象或記憶中的女孩完全不一樣。
杜牧這首詩,也算是流傳一千多年的名詩了。
再看剛才說的著名的《清明》這首詩,這是不是杜牧的?以我的判斷,這首詩不是杜牧的原創(chuàng),是后人一個無名氏寫的好詩,因為沒名,沒名這社會就沒人認,只好安上一大名,就讓它流傳下來了。如果沒有杜牧這個名字鑲在上頭,估計也不可能流傳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