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很快批準了他的方案。彭德懷又個別找鄧華商議作戰(zhàn)細節(jié),鄧華提出如我方發(fā)動進攻,口子不要張得太大,最好是誘而引之。彭德懷一聽,就知道他這是變了個法子兜售放進來打的意見。彭德懷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在4月6日的部署會議上,各軍軍長慷慨請戰(zhàn),氣氛十分熱烈,彭德懷連連點頭,表示贊許。唯有鄧華唱反調。
按照軍中慣例,當副手有三次建議權。鄧華第三次企圖修正原定的作戰(zhàn)方案:“打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開始即大規(guī)模猛插,一是各兵團小的穿插,打多少算多少,然后再向敵縱深穿插,最好是兩種方式結合起來?!?/p>
鄧華坐下來后,還覺得言猶未盡,又站起來補充道:“開始口子不要張得太大,不要企圖一起圍上去窮追猛打,必須實行分割穿插,一塊塊吃。”
說來說去,還是不同意主動進攻。彭德懷對鄧華的固執(zhí)真的煩了,輕輕地咕噥了一句,全場聽得很清楚:“打仗沒有一股猛勁怎么行?”
4月22日傍晚,中朝軍隊14個軍沿著200多公里寬的戰(zhàn)線同時開始進攻。鑒于敵軍主要兵力部署在西線,彭德懷將志愿軍主力集中于西線實施突擊,東線由人民軍牽制美軍。經過7天激戰(zhàn),全線向南推進了70~80公里,志愿軍進抵漢城北郊。這時,由于美軍集中力量守衛(wèi)漢城,志愿軍自身攜帶的糧彈已基本用盡,難以再克漢城,彭德懷遂決定停止進攻,部隊轉入休整。
5月16日晚,志愿軍主力開始對東線的南朝鮮軍發(fā)動攻擊,而以一部分兵力佯攻西線的漢城,以吸引美軍主力。中朝軍隊在突破南朝鮮軍隊的防御后,迅速向敵縱深挺進,切斷了南朝鮮軍隊4個師的后路。這時,南朝鮮軍隊又采取遭到重大打擊即化整為零的方法,丟棄全部重裝備,分散逃入深山,中朝軍隊只殲敵1.7萬人。與此同時,西線美軍很快派軍東移,堵塞了東線的戰(zhàn)役缺口,增強了防御陣地。這時,我方的優(yōu)勢兵力,在后勤跟不上的情況下,反倒使糧食供應更加困難,戰(zhàn)士難以繼續(xù)作戰(zhàn)。5月21日,彭德懷果斷決定停止進攻,命令部隊于5月23日開始后撤,向北轉移。
彭德懷在決定志愿軍停止進攻的同一天,特電毛澤東并高崗說:由于部隊疲勞,運輸困難,又沒成建制地消滅美軍的師團,“我軍繼續(xù)前進,不易消滅敵人,徒增困難,不如后撤,使主力休整,以逸待勞,尋機殲敵。妥否盼示。”第二天,毛澤東復電說:“根據目前情況,收兵休整,準備再戰(zhàn),這個處置是正確的?!?/p>
應該說,第五次戰(zhàn)役的這兩次攻勢作戰(zhàn),雖然沒達到預定的殲敵目標,但也沒有吃多大虧;即使決定回師北撤,也屬勝利回師的主動行動,還談不上彭德懷有什么軍事失誤。但問題偏偏發(fā)生在勝利回師的途中,大出彭德懷意料之外。
“三十六計”中有一計,就是“走為上計”,意即在形勢不利時主動轉移,等待東山再起的時機。彭德懷在第五次戰(zhàn)役中的班師北撤,又何嘗不是為了“走為上”呢?但就是在“走”中出了差錯。
彭德懷作為一個實戰(zhàn)經驗豐富的軍事家,不是不知道撤退時應注意些什么。彭德懷根據敵人的作戰(zhàn)特點,為避免我軍在轉移后撤時遭受敵人機械化部隊尾追,當即于5月22日電令各兵團后撤時,要留一個師至一個軍的兵力,采取逐步后撤、節(jié)節(jié)阻擊的戰(zhàn)術,殺傷、消耗敵人,掩護各兵團主力向后轉移至“三八線”一帶休整。但是,彭德懷與志愿軍上下一樣,對敵人有計劃的快速反擊估計不足,以至轉移的組織計劃不夠周密。同時,志愿軍有8000傷員還未運走,也影響了部隊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