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惠
去年年頭見岳麓書社準(zhǔn)備整理印行周作人著作的廣告,心頭為之一快。我喜歡讀雜書。周作人的文字,自有一種韻味。解放后曾在舊書店搜集過一些,搬了幾次家,加上“文革”,也就散失得差不多了。這幾年曾經(jīng)向一些出版家建議過翻印,那目的,無非是首先自己想讀讀,同時覺得也可以介紹給其他讀者也讀讀??墒牵磻?yīng)并不積極。那理由,有經(jīng)濟的,也有政治的。果然,岳麓的廣告一登,反對意見挺強烈。周作人當(dāng)過漢奸,印他的書?恰好那時有一股小小的為周作人當(dāng)漢奸辯護的微風(fēng),于是重印同“翻案”又扯在一塊。滿以為這一來周作人作品再也無人肯去染指——既無法賺大錢,又還得臭名,誰還肯干?
誰知岳麓書社還是堅持初衷印行了。
周作人的書,我以為可以作為研究材料來讀,也可以用欣賞的眼光來讀。第一類讀者是少數(shù),我屬第二類。我不打算寫關(guān)于周作人的文章,更無寫專著的企圖,只不過把它當(dāng)閑書來讀。所謂欣賞,當(dāng)然不是一味傾倒,這里包括鑒別,包括取舍,不在話下,也是一般讀書常識。如果以為欣賞周作人的作品,必將跟周作人一樣地閑適乃至墮落,是外行話。
于是順手拿起《苦竹雜記》翻閱起來。周作人躲在書齋中,讀書確實不少,有些文章,幾乎全是引文,但這些材料,對于增長見識,就很有用。讀到《關(guān)于焚書坑儒》一篇,其中引用了清初曲江廖燕《二十七松堂文集》卷一《明太祖論》的一段“天下妙文”:
“吾以為明太祖以制義取士與秦焚書之術(shù)無異,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則一也。”
下面還有廖燕和周作人自己關(guān)于這種見解的一番議論。不記得過去有沒有讀過這篇文章,很可能讀了也是水過鴨背地置之腦后,這回卻起了共鳴。關(guān)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學(xué)術(shù)界有不同看法,但他焚了、坑了,卻無可爭議。明火執(zhí)仗地焚,眾目睽睽地坑,即使焚的是十本八本,坑的是三五七人,也仍得留下罵名。所以說他“拙”。而八股文取士呢,書未焚而無人看(看的是馬二先生編的考試復(fù)習(xí)大綱和朱熹注解過的幾本經(jīng)典著作),儒未坑而心已死(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所以說他“巧”。廖燕的分析,頗有見解,深得馭民愚民的精髓。《儒林外史》是活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