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情幻滅之時,生命開闊之日(3)

不可慢待的孤獨 作者:宋涵


二、“愛情”是一種集體人格

愛情,是一種個人主義,“為情生死相許”的癡情,如果只是完全的個人選擇,倒也無可厚非,就和選擇自殺的哲學家一樣。只是,無論愛情看起來多么個人主義,它總受到集體文化的浸淫和修剪。女人并非天生就比男人更“癡情”,男子癡情起來同樣是毫無理性可言的。但是,男人的愛情幻滅了,其生命也隨之逝去的形象,遠遠不如女性那么普遍與頻繁。

關愛的匱乏、愛情至上的觀點,造就了杜十娘和蝴蝶夫人這樣“與愛共生死”的人格,仔細想起來,這樣的人格,并不是個體屬性,在東方,它是許多女性的集體人格。這樣的集體人格,有著深厚的社會文化土壤。重男輕女的情結、男權文化精心構的女性審美,是最重要的兩個原因。

研究過中國社會心理的學者都發(fā)現,“重男輕女”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心理現象。官方統計,中國2014年的出生人口性別比高達115.8(以女性為100),這還是“連續(xù)多年下降”后的數據。中國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別結構失衡最嚴重、持續(xù)時間最長、波及人口最多的國家。數千萬的女嬰并不是憑空消失,她們是被人為殺死的——僅僅因為性別,一個生命就沒有出生的權利,這在任何動物世界中都是難以想象的,而長久以來,在這片國土之上,一個一個女嬰在男人和女人的默認下,消失了。中國女性,就生活在這樣殘忍荒誕的國土之上。她們的性別,就是刻在她們生命中的“紅字”,是確鑿的、沒有任何緣由的羞恥。

無論城市里有多少獨生女兒在受寵,也無法改變“女人”作為一個性別整體蒙受的不屑與輕視。如果這個女兒有一對開明的、超越社會習俗的父母,給予了她完全的、毫不猶豫的愛和鼓勵,那么她或許可以生長出一點不同的勇氣和魄力。而多數普通父母,即使內心再愛女兒,他們的愛,也難以突破整個社會情結的捆綁,不自主地流露出社會偏見的端倪來。有的父母,自覺矮人一截,有的父母,付出再高代價也要再生一個男孩,而更多父母,則是理所當然地認為,女兒的幸福之路,除了通過婚姻(男人),別無他法。

這就是中國女性面臨的集體性別觀:首先,你不如男性重要,你的性別是退而求其次、無奈的選項;接著,如果你不能找到一個好男人(一段好婚姻),你就得不到社會、熟人圈甚至你父母的認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