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吳哥之美》 巴芳寺(2)

吳哥之美 作者:蔣勛


巴芳寺目前已是一片廢墟,唯一清楚留存的是長達172米的引道。引道從入口塔門開始,用1米高的圓形石柱架高,上面鋪石板,圓形石柱間距很密,上下都有柱頭雕花。用這樣密而講究的列柱支撐,使引道顯得特別莊嚴,好像為特定人物鋪的紅毯一般。

巴芳寺修長筆直的引道,走在上面,使人產(chǎn)生肅穆安靜的感覺,反而會忽略寺院正殿的存在。

巴芳寺正殿是正方略長的建筑布局,東西長130米,南北寬104米,外圍有墻,四面都有塔門。

正殿是五層逐漸向上縮小的金字塔形建筑,也就是吳哥受印度教影響的山形神殿,一層一層加高,象征須彌神山。巴芳寺最高的塔尖是24米,的確是皇宮附近最高的建筑,因此會受到周達觀的注意吧!

Ming,巴芳寺使我冥想。我走在長長的引道上,走到底端,應(yīng)該面對正殿的高峻雄偉,可是,我看到的不是高聳的寺塔,卻是一片亂石土堆,看起來像一堆墳冢,像我在西安看到的漢武帝的茂陵,筆直的墓道,也是通向一個巨大的土堆。

土堆是所有人的真正結(jié)局嗎?或者,只是一片灰煙?

我讀了一些法國人的資料,原來殖民地時期,20世紀60年代,法蘭西遠東學(xué)院就曾經(jīng)計劃修復(fù)這座著名的皇室寺廟。許多建筑的石塊,先編好號碼,做了登記,再拆散解體,準備重建,重新組合。但是學(xué)院的工作被迫停止,法國殖民結(jié)束,柬埔寨(Cambodia)獨立,內(nèi)戰(zhàn)爆發(fā)。許多和法國學(xué)者一起工作的技術(shù)人員都被視為殖民的幫兇,激烈的愛國主義變質(zhì)為兇殘的、對自己同胞的報復(fù),一切文化都被認定是資產(chǎn)階級的附庸。1970至1992年,長達20年的內(nèi)戰(zhàn),數(shù)百萬人被屠殺,巴芳寺的整修計劃當然被棄置。更糟糕的是,原有的編號資料被毀,技術(shù)人員被殺。戰(zhàn)后負責整建工作的人員,來到巴芳寺,看到的是一片廢墟,滿地亂丟的石塊,完全失去了頭緒,整建工作好像大海撈針。

文明是需要延續(xù)的,然而天災(zāi)人禍一再打斷文明,好像總是要重新開始。

現(xiàn)在被戰(zhàn)爭摧殘的伊拉克,也就是古文明的美索不達米亞,因為殘酷的戰(zhàn)爭,文明再次被打斷。

Ming,我今天在巴芳寺庭園一角,坐在一棵大樹下,身邊是一塊一塊散置的石頭,我和一些同行的朋友談起有關(guān)巴芳寺整修的故事,一剎那間,好像聽到石塊里的哭聲或笑聲,它們好像要站立起來,要努力走到自己原來在的地方,重新組成巴芳寺。

巴芳寺從1999年開始封閉,由聯(lián)合國修復(fù)計劃進駐,我們坐在樹下,遠遠可以看到寺塔周邊搭了鷹架,許多工人正在工作。Ming,此刻是2004年的年初,修復(fù)的計劃在今年年底就要完成,我此刻坐著的這一塊石頭,也要找到它應(yīng)有的位置吧!那時,我想重來這里,看一看新整修好的巴芳寺,找到我對文明連續(xù)的信心。

因為整修,正殿此刻無法進入,我從法國人出版的圖冊里,看到殿后西側(cè)有一尊巨大的臥佛。據(jù)推測是在15世紀以后,拆除了部分原有建筑,用拆下來的石塊建造的臥佛。但是從圖片上來看,這尊臥佛似乎也沒有完成,只是用無數(shù)石塊砌疊成躺臥的人形,眉眼都沒有細雕,樸拙渾厚,有點像塔高寺(Ta Keo)。

會有象征入于涅槃的臥佛出現(xiàn),是因為吳哥文化已經(jīng)從印度教改信大乘佛教。在巴芳寺,也可以觀察到宗教信仰不同階段影響到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早期塔門墻上的浮雕,有以《羅摩衍那》(Ramayana)為主題的故事,羅摩(Rama)和兄弟拉克希摩那(Lakshmana)手持弓箭,站立在馬車前,正準備與惡魔一戰(zhàn)。

或者,也有來自《摩呵婆羅多》(Mahabharata)的主題,英雄阿周那(Arjuna)跪在地上,接受濕婆(Shiva)大神賜給他具有魔法的神奇武器。印度的兩大史詩,還是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的主要依據(jù)。

帝國其實是會消逝的,繁華也時時在幻滅中,但是,帝國在繁華時不容易有領(lǐng)悟。我們今天走到巴芳寺,樹下靜坐片刻,會有少許憬悟的可能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