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老六是個話癆。每次老男人局喝酒,他講的話都在一萬五千字以上,這也是他編輯《讀庫》的入門級投稿標(biāo)準(zhǔn)。
前一陣兒,一位朋友邀請老男人們?nèi)ズ染?,飯店很大,十幾個包間,主人還專門挑了最大的一間,以示我們是座上賓。一張能坐十六個人的大桌,裝了我們不到十個人,轉(zhuǎn)盤桌子中間還擺了一座鮮花垛,莊重得緊。那天的飯菜都很地道可口,服務(wù)也溫馨有加,可老六就是打不起精神,話少得可憐,酒也喝得彬彬有禮,總之和平時判若兩人。
回去的路上,我試探地問:“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最近?”“沒有??!”老六一臉無辜。我接著問他為什么飯桌上如此沉默寡言,他把招牌眉毛擰了半天,回答說:“像今天這樣的場合,對我來說,顯然太不適應(yīng)了,咱們窮哥兒幾個一落座,你丫立刻掩映在鮮花叢中,不知道為什么,我特沖動地想跟你說客氣話。哦,天哪……”
按照大眾傳播學(xué)的說法,兩個人面對面的正常交流,應(yīng)該在一百五十公分以內(nèi),這種距離被確認(rèn)為是安全的,大于這個距離被稱作社交距離,它的私密性就大大減少了。所以,在電視里經(jīng)常看到那些貌似掏心窩子的訪談,主持人和被采訪者相聚一丈多遠(yuǎn),我說這根本不是交流,更像是審問。吃飯,也是這樣。如果哥兒幾個鬧酒的聚會都弄成國慶招待會那樣子,兩個人想說點(diǎn)什么,恨不能靠手機(jī)短信完成,這就扯了。所以,那天臨別的時候,老六異常鄭重地說:“咱們哪,趕明兒還是吃點(diǎn)熱乎的吧?!崩狭f的熱乎,是指那種親密無間的人挨人,類似家庭聚會的熱絡(luò)。
在日常生活里,桌距,或者說桌子的直徑甚至可以改變?nèi)魏稳酥g的關(guān)系,桌距的長短和人之間的親近程度是成反比的。當(dāng)然,“吃口熱乎的”還有另外一層含義。作家阿城老師是個極挑嘴的人,這種挑剔不僅體現(xiàn)在對廚師水平的考較上,他還特別強(qiáng)調(diào)一種叫“鑊氣”的東西。鑊氣說起來有點(diǎn)玄幻,大體是指端到桌子上的菜的熱乎程度。這是對“吃口熱乎的”另外一種追求。
關(guān)于鑊氣,阿城有一套系列理論,首先從鼎鍋發(fā)明的歷史淵源說起。憑我的記憶,他是這樣解釋的:中國人發(fā)明火鍋、炒菜鍋之前,這東西首先用于祭祀,里面烹飪的食物冒出的騰騰熱氣是希望祖先感知的。熱氣還分層,最靠近鍋邊的層面由活人享用,而靠遠(yuǎn)端的熱氣以及“熱氣冷卻后幻化的信息”,是專供在天之靈的。也就是說,如果你離烹飪的器皿太遠(yuǎn),您就把自己當(dāng)成祖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