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江先生怎么會有那么多錢呢?
原來,他是波斯灣石油開采的早期推動者。他探明波斯灣石油貯藏豐富,又深知石油在二十世紀的重大意義,便風塵仆仆地周游列國,苦口婆心地動員他們開采。如果動員產(chǎn)生了效果,他又會幫助設計開采規(guī)模,聯(lián)系國際市場。他的報酬,每項開采計劃中都占有百分之五的股份。后來干脆成為定例,大家都叫他“百分之五先生”。
百分之五的比例乍看不大,但試想波斯灣的石油有多少,二十世紀對石油的需求有多少,在如此龐大的財富洪流中把百分之五歸入一個人門下,如何了得。
古本江先生面對自己的巨額資產(chǎn)想做幾件事。一是推動教育事業(yè),二是推動藝術事業(yè),三是推動科學事業(yè),四是推動慈善事業(yè)。這四項事業(yè)已足以證明,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要實行這四項事業(yè),必須設立一個基金會。不管從哪個方面看,葡萄牙的里斯本并不具備設立的資格,但古本江先生看中了這里的樸實、安寧和好客。
有了古本江基金會,素來貧困的葡萄牙不僅自己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得大筆文化教育經(jīng)費,而且也成了國際文化資助的重心。在世界很多城市,都有古本江基金會的辦事處、科研所、文化中心、圖書館,連巴黎、倫敦也不例外,而總部卻在里斯本。這是一種多大的文化氣勢。
希望這件事,能對世間一切有心于文化建設的市長們有所啟發(fā)——
文化無界,流蕩天下,因此一座城市的文化濃度,主要取決于它的吸引力,而不是生產(chǎn)力;
文化吸引力的產(chǎn)生,未必大師云集,學派叢生。一時不具備這種條件的城市,萬不可在這方面拔苗助長,只須認真打理環(huán)境。適合文化人居住,又適合文化流通的環(huán)境,其實也就是健康、寧靜的人情環(huán)境;
在真正的大文化落腳生根之前,虛張聲勢地夸張自己城市已有的一些文化牌號,反而會對流蕩無駐的文化實力產(chǎn)生排斥。因此,好心的市長們在向可能進入的文化人介紹本市“文化優(yōu)勢”的時候,其實正是在推拒他們。這并非文人相輕,同行相斥,而是任何成氣候的文化人都有自身獨立性,不愿淪為已有牌號的附庸。古本江先生選中里斯本,至少一半,是由于這座城市在文化上的“空靈”;
就一座城市而言,最好的文化建設是機制,是氣氛,是吐納關系,而不是一堆已有的名字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