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要靜坐常思己過,做清醒之人。有些事既然忘不掉,就索性記住好了。就像瓶中之水,你厭惡地搖晃,就會混濁一片。你不搖晃,慢慢地等它沉淀下來,就會發(fā)現(xiàn)水清澈如初,心靈并未受到污染。所謂的困惑,該看開就看開了,該放下也放下了,冬眠的良知復蘇了。曾經的李叔同,無法把握個人命運,無法超越現(xiàn)實的障礙,求得內心的寧靜。經過十年的思索,他找到了人生的答案:前路越是黑暗,心靈越需要光明。李叔同提前踏上一條尋找光明的路,而大部分人,還在被凡塵瑣事所糾纏。
1918 年中國重大新聞事件不斷。3 月,段祺瑞再次成為國務總理。5 月,魯迅在《新青年》發(fā)表國內首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5 月20日,孫中山辭去大元帥職務。到了年底的12 月,周作人提倡寫人的文學,陳獨秀創(chuàng)辦《每周評論》。轉年(1919 年5 月4 日),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爆發(fā)……
以上新聞事件加起來,也比不上一件爆炸新聞吸引老百姓眼球。1918 年7 月30 日,杭州浙江第一師范學校(后文中簡稱“浙一師”,創(chuàng)建于1906 年,1913 年之前稱“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三十九歲的藝術教師李叔同,要出家當和尚了。這本來是個人行為,但經過報紙傳播,很快成為轟動全國的公眾事件。在李叔同的老家天津,報童手中的《大公報》被搶購一空,老鄉(xiāng)們競相傳閱,“桐達李家的三公子為嘛就出家了呢,到底有嘛想不開的?”
李叔同出家的前一天晚上,叫豐子愷、葉天底、李增庸到住所。三位學生像往常一樣按時趕來,以為李先生要輔導功課,坐在椅子上準備聆聽教誨。但當他們看到李先生的床上、桌上雜亂地擺放著的音樂、美術等書籍,立刻明白了八九分,看來傳言不虛。
1916 年12 月,學校放寒假,李先生沒回上海與日籍妻子?;鶊F聚,而是到杭州虎跑寺進行斷食實驗,前后十八天。自那次實驗之后,李先生變得行為舉止異常,開始吃素,書桌上擺著《普賢行愿品》《愣嚴經》《大乘起信論》等佛教經典,住所里供起了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的佛像,每日焚香。李先生出家的傳言在學校四起,但畢竟沒得到驗證,所以三位學生還是不太相信。
李叔同對三位學生說:我明天入山,今夕相處,實在難得。希望你們今后各自珍惜……房間里剩下的這些音樂、美術等什物,全由你們三位和吳夢非、劉質平、李鴻梁等同學處理,可按各自學業(yè)挑選。
傳言得到驗證,三位學生難以接受,掩面而泣。
良久,一位學生問:先生為何出家?
李叔同答:不為什么。
學生又問:您忍心拋棄親人嗎?
李叔同答:人生無事,如暴病而死,不拋又能如何?
學生沒有再問,面面相覷,不知道話題如何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