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套理論化的凝視,表面看來帶著散發(fā)播撒的空間痕跡,而實際上仍然攜帶著它們走上了回溯源頭的時間直線,終究脫不掉形而上學的意識形態(tài)窠臼。西方思想只要理論化,不管花樣如何翻新,歸根結底免不了這種形而上學套路。
再回到“我看見了你”這種模式中來。
“我看見了你!”—“ISeeYou!”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我看見了你”就是“我看見了你”,一切看見的東西不是明擺著的嗎?
啊,可沒這么簡單。如果“我看見了你”就只是“我看見了你”,哪還會有“熟視無睹”、“視而不見”,“言不盡意”、“意在言外”,甚至“張冠李戴”、“指鹿為馬”、“顛倒黑白”等等這樣多的成語陷阱?
作為西方自亞里士多德后的技術理性的近代產(chǎn)物—“工業(yè)文明”,幾乎先驗地規(guī)定了眼睛“看”自然,只會把自然“看成”人的生產(chǎn)資料、生活資料或各種能源,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結果,地球被地球人類開采得快枯竭了。
順便插一句,科學樂觀主義者會說,“枯竭”是假象,他只會逼著人類發(fā)現(xiàn)更大更深的能源結構,如煤、石油、電能、核能,等等。這些人沒有看見這也是“一條自己咬著自己尾巴的蛇”,它一點不能許諾“科學帶來的災難只能靠科學來解決”的樂觀主義。它總有一天到了人駕馭不了之時,那便是人類毀滅之日。這條宇宙論的線性路線歸根結底是非人屬的物化路線。
地球人類不得不向地球外的宇宙中尋找,結果“看見了”潘多拉星球,于是把科學工具和武器也開到了潘多拉星球,要把潘多拉星球再變成“第二個地球”,于是像當年登上美洲大陸的西方人那樣,他們照樣把納美人“看”成印第安人,而且手段更進步,更啟蒙,更現(xiàn)代……這就是所謂地球上先進的科學的現(xiàn)代人的“眼睛”—它們只能這樣“看”。除此以外的東西根本就“視而不見”了,比如潘多拉星球神奇美麗的自然生態(tài)、納美族人的宗教信仰,一概都視而不見;或當作落后迷信理所當然地按自然法讓位于先進的美國人來啟蒙,即整個把納美族人轉移到西方的現(xiàn)代化高速公路上來。
潘多拉星球上的納美族人起來反抗,他們也得到了少數(shù)地球人的同情和支持,共同打敗了趕走了要毀壞潘多拉星球的地球人。于是,潘多拉星球上的納美族人對同情和幫助他們的少數(shù)地球人說:“我看見了你!”它想表達的意思相當于:“我看見了你的理解、尊重和一顆愛護的心?!?/p>
【插語】當真?不會是另一種形式的“保護性剝奪”?德里達就是這樣提問的。當然,設想在納美人的語境中,他們這樣表達,或許真這樣表達了他們的理解和情感。誰知道呢?電影中的表達,寧可說是通過美國式的電影人之口表達的美式愿望而已。地球語言,已經(jīng)復雜化了。此處暫不追究。
“我看見了你?!边@本來是一句很平常的話,但由美國人攝制的電影《阿凡達》說出來,即由潘多拉星球上的納美族人對以美國為代表的用現(xiàn)代科學武裝到牙齒的西方人說出來,那可是用地球上巨大的犧牲作了代價的,絕非一句簡單的臺詞。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句經(jīng)典臺詞之所以經(jīng)典,因為它不單純是《阿凡達》的主題,更是他背后的現(xiàn)代科學、現(xiàn)代啟蒙、現(xiàn)代進化論總之西方人開創(chuàng)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被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逼迫而不得不進入深刻反省所遭遇的主題。
這是一個案例,為什么“看”被固執(zhí)于一種“定向地看”?怎樣能夠打破這種“固執(zhí)看”的固執(zhí)?最后,“如何看”才是“看”應有的敞開與關懷?使“看”連著暈圈成為一個播撒的“碗”乃至回溯的即反省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