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 2

聽我講話要小心 作者:吳虹飛


“香港本土的邵氏電影是在棚里面搭景,不夠真實。過去為了兩餐溫飽,顧不了別的太多。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經(jīng)濟起飛,資訊發(fā)達,大家不甘于只看到在片場里拍出來的粉飾太平,歌舞升平。香港出現(xiàn)其本土文化,更多民生問題暴露出來。”

“無線電視很有先見之明,拍的電視連續(xù)劇反映社會陰暗面和社會矛盾的尖銳題材,用實景拍攝,用膠片拍攝,正是那群年輕導演所擅長的,當大家對邵氏那種在片場電影已經(jīng)有點疲憊,這群年輕導演應運而生。”那是一個“創(chuàng)作飽滿”的時期。

“許鞍華是我的楷模,她的金句是‘沒有回頭路’。每一部電影她都當成最后一部去拍。她說,我有點年紀了,也不能一直拍電影。然而大學讓她去教書,她教了一段時間就受不了,還是回來拍電影。一直到現(xiàn)在她還可以拍幾百萬的小成本。”

“有一次,香港電影評論協(xié)會給許鞍華一個導演獎,許在臺上說,她大概會是一個老死在攝影機后面的人。”

1985年,關錦鵬開始獨立執(zhí)導處女作《女人心》。1986年的《地下情》讓梁朝偉的憂郁之氣首見天人。1988年《胭脂扣》成就張國榮與梅艷芳的唯一合作,獲第八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獎及最佳作品獎,并獲法國第十屆第三世界影展金球獎、意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jié)評審員特別大獎,成為香港當年十大華語賣座片之一。1989年《人在紐約》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女主角、攝影等獎項。1991年執(zhí)導《阮玲玉》,張曼玉奪得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從花瓶涅槃至柏林電影節(jié)首位華人影后……他成了最著名的女性題材電影導演。

他自少年時就喜讀張愛玲,算是張愛玲的隔代知己。“她的書我每過一兩年都會再拿出來翻翻。我深信張愛玲是有勇氣的人,她人太剔透。”他理解她的曠世孤獨,“因為厚道,才懂得尖酸。”他對我們說,張愛玲的小說,最重要的是她的“反諷”。1994年他拍出了《紅玫瑰與白玫瑰》,文字作為字幕出現(xiàn),如一個旁觀者冷冷的評論,當時香港評論說“關錦鵬奉張愛玲為神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