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末的俄羅斯政局可謂是狂風暴雨、變幻莫測。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作為其遺產的最大繼承者,將民族矛盾這塊“燙手的山芋”一并繼承下來,而其中尤以車臣問題為最。車臣信奉伊斯蘭教,多年以來,車臣的民族分離主義問題使得克里姆林宮頭痛不已。
車臣共和國位于俄羅斯南部北高加索山脈的東部,面積17萬平方公里,邊界線長650公里。其在南部高山地帶與格魯吉亞交界,其余地區(qū)分別與印古什、北奧塞梯、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qū)和達吉斯坦接壤。
有關車臣人的最早記載是在7世紀以前。“車臣人”這一稱呼最早源自阿爾貢河邊的“大車臣”這一村莊的名稱,以后逐漸成為車臣民族的族稱。車臣人自稱“納赫喬人”,即“平民百姓”的意思。車臣人在13世紀遭受蒙古—韃靼人的侵襲,14世紀末又遭到中亞帖木爾帝國軍隊的蹂躪。直到15至16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后,車臣人才開始從山區(qū)向平原遷徙。16至19世紀,伊斯蘭教開始傳入車臣。在17至18世紀之交,車臣開始成為波斯、奧斯曼、俄羅斯三大帝國爭奪的對象,此后,車臣經歷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血腥殘酷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使車臣人尚武、好斗、善戰(zhàn)。
19世紀,沙俄經過近半個世紀的高加索戰(zhàn)爭,于1895年把車臣并入帝國版圖。十月革命后,先是鄧尼金的白俄軍隊在伏爾加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qū)與紅軍作戰(zhàn),車臣人痛擊闖入他們家鄉(xiāng)的白軍,被莫斯科封了個蘇維埃山地自治共和國。1922年11月成立車臣自治州。20年代末30年代初,蘇聯(lián)開始實行農業(yè)合作化運動。俄羅斯貧苦農民是養(yǎng)不起馬的,于是,由俄羅斯工人組成的工作隊就把有馬的車臣人一律當成了富農,不但馬要沒收,而且俄共左派對富農的政策是肉體消滅。對于車臣部落的牧民來說,馬和槍都是男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搶他的馬,他寧愿持槍戰(zhàn)死。于是,北高加索車臣地區(qū)開始出現(xiàn)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活動。1934年1月,車臣與其西鄰印古什合并,1936年12月改成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這種反抗情緒并沒有平息。二戰(zhàn)期間,德軍充分利用車臣的民族情緒,許諾給予其充分自治的權利,從而得到了一些車臣部落的支持,該地區(qū)還成立了一個“高加索兄弟特別黨”。后來,蘇聯(lián)政府以車臣人同德國侵略者合作為由,將387萬車臣人和91萬印古什人押上悶罐火車,強行押往哈薩克斯坦。
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的原因,車臣問題一直是困擾著俄羅斯的一大難題。1991年9月,蘇聯(lián)空軍少將、車臣人佐哈爾·杜達耶夫依靠武力推翻了當?shù)氐奶K維埃政權。10月,車臣舉行共和國總統(tǒng)和議會選舉,杜達耶夫當選總統(tǒng)。11月,即在蘇聯(lián)解體的前夕,杜達耶夫頒令成立主權國家——車臣共和國,并很快組織起了車臣國民衛(wèi)隊。從此,車臣既不簽署1992年的俄聯(lián)邦條約,也不參加1993年的俄議會選舉,在獨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為了平息車臣日益猖獗的分裂主義勢力,維護國家的領土完整,1994年12月,俄羅斯當局出動6萬軍隊,對車臣非法武裝進行打擊,與車臣分裂勢力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戰(zhàn)爭。
1995年1月1日,俄軍分三路攻打格羅茲尼。最初投入兵員38萬人,230輛坦克,454輛步兵戰(zhàn)車,388門火炮和追擊炮,動用了除核武器外的幾乎所有現(xiàn)代化武器裝備。
這時,車臣人對這場預料之中的戰(zhàn)爭已經作好了一切準備。車臣非法武裝通過山地戰(zhàn)、游擊戰(zhàn)和街道巷戰(zhàn)對俄軍的進攻進行了有效的抵抗。而當時,俄軍官兵則普遍背著超級大國的包袱,對一舉殲滅車臣非法武裝充滿了幻想。當時的俄羅斯國防部長格拉喬夫甚至當眾宣布,俄軍能在幾天內占領車臣首府格羅茲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