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羅家倫的說法,五四運動他才是真正的總指揮而不是傅斯年,傅斯年的影子只是其文中偶爾出現過幾次,與羅的“烈烈功勛”相比,實在微不足道。但據后來成為中共高官的許德衍回憶,傅不但不是五四運動的總指揮,還是一個陰險狡猾、投機鉆營的跳梁小丑和叛徒、內奸與賣國賊式的人物。至于總指揮一角,許氏似乎當仁不讓。
許德衍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1918年11月),協(xié)約國勝利了,德國失敗了,中國因為參加了協(xié)約國,有些人竟然把自己也看成是什么‘勝利國’,一時‘公理戰(zhàn)勝強權’的口號高唱入云。受美英資產階級教育的知識分子如胡適等人,大肆宣揚美國的‘民主’,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騙人的‘和平十四條’,被宣揚成‘民主的象征’。留美歸國的杜威的學生蔣夢麟曾把它翻譯出來。北大學生傅斯年為討好胡適,自夸說可以把‘和平十四條’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在胡適影響之下的學生傅斯年、羅家倫、康白情、俞平伯、徐彥之、毛子水等,辦了一個《新潮》雜志,后來參加的還有汪敬熙等。《新潮》雜志在出版時自吹自擂,刊登廣告自稱是‘北京大學之新潮’。由于胡適的關系,北京大學每月出大洋400元作為《新潮》的津貼費用。這個刊物主張白話作文,偏重于文字改革運動,雖然在當時歷史條件之下,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對于反侵略、反賣國的運動卻起了不少的反作用。”
又說:早在五四運動之前的“1918年5月,留日學生因抗議中日軍事秘密協(xié)定舉行集會,遭到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殘酷鎮(zhèn)壓,全體留日學生反抗這種暴行,罷課回國。這件事立即引起北京學生的積極響應。5月中旬,歸國學生代表李達、龔德柏等到了北京,與我們見面。經過幾天的奔走醞釀,北京學生于5月21日發(fā)動了向統(tǒng)治當局示威請愿運動。這是一次空前未有的運動,參加這次運動的有北大、高師、高工等學校2000多人。當時推出向公府(即總統(tǒng)府)請愿的代表8人,其中北大3人:許德珩、易克嶷、段錫朋。這是中國學生第一次的游行請愿運動,為五四運動的前奏。但是,這次運動出于倉促,準備不夠,又因學生從來不問政治,因而沒有發(fā)生所希望達到的影響。同時,北京大學思想不一致,內部有一幫學生如傅斯年、范愷、吳澄、楊濟華、曾劭勛等人破壞此次學生愛國運動。他們事前跑到公府告密,說我們‘要糾眾造反,向政府請愿示威’,‘這運動只是少數人的運動,不能代表全體學生’,云云。傅斯年等人這種卑劣無恥行為,受到了蔡校長的斥責,也受到了許多學生的鄙視,同時也給了我們以教訓,使我們深感有進一步組織起來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