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推移,有人退,便有人進。譚詠麟的退出,將更大的天地拱手相讓,況且,張國榮擔(dān)得起。年復(fù)一年,張國榮一次又一次領(lǐng)走“最受歡迎男歌手”獎,事業(yè)蒸蒸日上,勢不可擋。
歌迷紛爭,并未有絲毫減弱,甚至一浪高過一浪。直到1989年,張國榮宣布隱退歌壇,兩派歌迷劍拔弩張的形勢才有所緩解。
憶及過往,張國榮感慨良多,他道:“從事娛樂工作至今,觀眾一直未停過把我與某某比較。我不知為什么如此,總是把無關(guān)的事情扯到我身上,最初我是極不喜歡,因為人比人,永遠是比死人,我可能比其他人好,但全世界人才輩出,我又怎能夠永遠抱著勝過他們的心理?”
“我只是希望做好自己本分,使喜歡我的人繼續(xù)喜歡我,使最初不喜歡我的人,至少不要恨我,我已經(jīng)感到滿足,因為我不是圣人,不能夠讓全世界都要和我共鳴?!?/p>
人生寂寥,心之所想之事,未必需要眾人皆知、皆懂。
1984年至1989年間,譚張二人的競爭處于白熱化的地步,你追我趕,都是勁頭十足。先前兩年,譚詠麟占據(jù)上風(fēng),畢竟是前輩,在樂壇早已是威名赫赫,張國榮不過是新星一顆罷了。
到了1986年,張國榮的勢頭漸盛,憑借《有誰共鳴》一舉摘得金曲獎,要知道,往常這可是譚詠麟的囊中之物。金曲獎花落張家,標志著譚詠麟在樂壇上的壟斷地位由此打破,張國榮已然可以與之分庭抗禮,不再是仰望他人的小角色。自此以后,二人的競爭步入新的階段,照舊激烈,只是雙方粉絲的斗爭更為喧囂。對偶像的熱愛,催生出兩方敵對的勢力,水火不相容。
退了一小步的譚詠麟,在音樂造詣上卻進了一大步。他將全部心思投入到音樂創(chuàng)作中,經(jīng)典曲目層出不窮,一時間風(fēng)頭無兩。此時,張國榮另辟蹊徑,以空前絕后的魅力讓韓國和日本的粉絲為之臣服,不費吹灰之力打開亞洲市場。在韓國,一張碟可達到30萬張的銷量,可見其粉絲之多,受眾之廣。
張國榮熱愛音樂,可他并不局限于音樂。在演藝事業(yè)上,風(fēng)采依舊,獲得了眾多影迷的仰慕。他多棲發(fā)展,遍地開花,讓人望塵莫及。
明里暗里,斗了許久。彼時,年輕氣盛,即便不愿互相為敵,奈何處在其位,不得不去面對。些許光年后,時間淡化了戾氣,剩下道不盡的追思。
1990年,譚詠麟以一首《藝海浮臺》,致意張國榮。
1999年,張國榮與譚詠麟站在同一方舞臺之上,合唱了一首《幻影+霧之戀》。
無意為敵,你知我知。只是,風(fēng)云已起,再多言語都無法中斷。如若當(dāng)初,沒有這等雜事相困,他二人或許成為惺惺相惜的朋友。
可惜,歲月不會逆行。
身處其中,想要自在清凈,實屬妄想。前程難料,在于世事錯綜復(fù)雜,人心叵測,局面非人力可以掌控。
自問無愧,便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