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蘇聯(lián)時代的俄羅斯。列寧格勒[現(xiàn):圣彼得堡]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一名立陶宛青年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來到倫勃朗的名作《達娜厄》前。在電光石火之間,他掏出早已準(zhǔn)備好的匕首,兩次捅向畫中裸女的腹部。然而青年還不滿足于這樣的破損程度,再次將硫酸潑向名畫。
畫布上瞬間冒煙,火速趕來的博物館工作人員雖然立即采取了潑水等搶救措施,但是為時已晚,畫作的中央部分已被腐蝕地面目全非。這是艾爾米塔什的鎮(zhèn)館之寶遭受毀滅性打擊的瞬間。
據(jù)說年輕僧侶放火焚燒金閣寺[ 1956年,三島由紀(jì)夫根據(jù)僧侶林養(yǎng)賢放火燒掉金閣寺的真實事件撰寫長篇小說《金閣寺》,獲得第八屆讀賣文學(xué)獎。]的犯罪動機,來自于他對美的憧憬及隨之產(chǎn)生的厭惡心理。而倫勃朗這幅作品的毀壞事件,也被解釋為年輕男子深深陷入“達娜厄”那壓倒性的官能美中,最終發(fā)狂釀成慘案。這種說法有鼻子有眼的流傳了好些年,然而真相卻從未被世人所知。案件過后,我們能得到的消息,就只有青年因精神錯亂而犯案,最終被判無罪的新聞報道而已。
其實,比起犯人接下來的故事,我們更揪心于杰作未來的命運。
這幅名畫曾一度被認(rèn)為無法修復(fù),可能永遠離開這個世界,但是通過藝術(shù)工作者長達12年的艱苦努力,《達娜厄》終于又回到了埃爾米什塔博物館的展壁上。
有幸觀賞過原作的人可能會對新生的《達娜厄》提出抗議:曾經(jīng)那耀眼奪目的色彩和倫勃朗獨一無二的筆觸不見了;畫布上到處都是肉眼就能看清的傷痕。不過即便如此,比起這幅杰作徹底從世上消失來帶的傷痛,我們應(yīng)該感激今時今日還能在世界上的某一個地方與她相逢。
達娜厄是希臘·羅馬神話中阿爾戈斯國王阿克里西俄斯(Acrisius)的獨生女。
在她即將達到適婚年齡時,國王得到了一條神諭:”達娜厄所生的男孩會殺死你“。
阿克里西俄斯王迅速作出了決斷。只要達娜厄不生孩子就能保全大局。于是國王立即下令建起一座銅塔,將女兒關(guān)入塔內(nèi)。囚禁公主的銅塔絲毫不遜色于鎮(zhèn)住了白素貞的雷峰塔,沒有大門、只有狹窄通風(fēng)口,完全是一個封閉空間,塔的周圍也警戒森嚴(yán),使得任何求婚者都無法靠近。
肉身凡胎的人類也許確實無法入內(nèi)。不過,如果是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