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千里軍情一線牽 (3)

晚清第一官商 作者:王偉


有利防務,便利通訊

由于滿清政府和民眾都阻撓外國人在中國架設電線,于是外國人產生了中國人自設電報線供中外人士使用的想法。例如,法國翻譯李梅就提出中國政府應出錢雇用洋人修建電報路線,中國沿路地方官員必能用心照料及保護一切。事實上,對于列強來說,這一提議既消弭了自行出資帶來的風險,又能享受電報帶來的便利,一舉兩得。不過,當時中國經濟發(fā)展水平還很低,電報并非必需之物,所以他的提議仍不為清朝官僚們所接受。

15年后,這一中外均能接受的方案終于付諸實施,而實行者就是盛宣懷。

自1865年以來,列強在中國架設電報線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法國、俄國和美國都在敦促清政府架設電報線,甚至當時還很落后的日本也妄圖染指,清廷均一一拒絕,認為此端絕不可開,否則將由沿海而遍及全國,由一國架線變?yōu)橹T國效尤,只圖網占中國之利,而不顧滋擾地方之害,實在萬難遷就。

然而,列強紛至沓來的設線要求令腐朽懦弱的清王朝難以招架。于是,清朝官僚們經過醞釀之后,提出了與李梅相似的自辦電報主張以緩和矛盾。1870年8月12日,福建船政大臣、督辦南洋海防事宜的沈葆楨首先上書《議請自設電線》,提議說:

聞電線之設,洋人持議甚堅,如能禁使弗好,則多一事不如省一事;倘其勢難中止,不如我自為之,予以辛工,責以教造,彼分其利,而我握其權,庶于海疆公事無所窒礙。若聽其自作,則遇有機密事務,彼一二日而達者,我十余日尚復茫然,將一切機宜為之束手矣。

沈葆楨的上書說明洋務當權派對電線電報價值有了新的認識。由完全不許設線到由自行設線:我出錢,洋人出技術,雙方雖分其利,我卻握其權。沈葆楨的奏訴表明洋務派自己設線有被迫的因素,但已有了政治上的考慮。以前不肯設線是為了抵御侵略,現(xiàn)在自己設線,也是為了抵御侵略。

清廷真正痛下決心自辦電報,還是從19世紀70年代中國邊疆海防起。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漁民漂落事件悍然出兵臺灣,我國東南沿海頓時一路告警,在清王朝內部引起巨大的震動。架設臺灣電報線路,正是在這時提出的。被派為欽差大臣前往臺灣巡視的沈葆楨,深感臺灣孤懸大洋,與福建交通阻隔,消息極不靈通。他在《會籌臺灣大概情形折》內奏稱:“臺灣之險甲諸海疆,欲消息常遁,斷不可無電線。計由福州陸路至廈門,由廈門水路至臺灣?!彼慕ㄗh得到清廷的批準。所以,時稱沈葆楨“治軍臺南,奏請架設電線,以速軍情”。民族危機加深,促使清王朝克服了對國外先進技術的排斥,批準在臺灣海峽設立電報,為今后大規(guī)模興辦電報開創(chuàng)了一個先例。但由于沈葆楨旋即調職和日本取消進攻臺灣的計劃,開筑電報電線的計劃沒能付諸實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