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手記(1)

高手在民間——一個中學(xué)生對民俗剪紙大師的訪談實錄 作者:張京羽


在包頭市一個安靜普通的小區(qū)里,在綠樹掩映的一排排公寓樓里,我很容易就找到了劉靜蘭老師的家。因為我一眼就看到了,在那寬大的窗玻璃上張貼著紅色的剪紙窗花,看起來醒目、悅目。

是的,我的判斷沒有錯。走進(jìn)劉老師的家,兩只綠色鸚鵡正在客廳清脆地鳴叫,溫和的劉老師端來水果,嘮家常般地接受了我的采訪。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我卻能感受到親切的熟悉感。因為從2013年冬季準(zhǔn)備剪紙論文開始,在素材的收集過程中,我多次看到過劉老師的剪紙作品,也讀過有關(guān)她剪紙方面的報道。所以對于這次當(dāng)面的拜訪,我充滿期待,并感到很激動。她那令人驚艷的剪紙技藝是如何練成的,她對剪紙藝術(shù)的熱愛為何能不降溫地持續(xù)幾十年,等等,我想自己來尋找答案。

我剛在客廳里坐下,劉老師家里又先后來了四個七八歲的小學(xué)生,其中一個男孩,四個女孩。他們都是到家里來上剪紙課的。他們安靜地坐在那里,專注地低頭剪起來。劉老師把他們安頓好,慢聲細(xì)語地告訴我,“剪紙必須靜下心來,時間一長,性格就磨平了”。

7歲師從鄰居家郭嬸嬸,數(shù)十年后成為傳統(tǒng)剪紙“老熏樣”傳承者,幾十年過去了,剪紙已經(jīng)成為劉靜蘭老師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對剪紙的癡迷,她說自己有了識別性記憶,她很容易就能記住眾多剪紙花樣,但其他的事情見一面就忘記了,包括見過的人再見面又想不起來了。

有人曾這樣評價劉靜蘭的作品:“這是來源于民間鄉(xiāng)野的現(xiàn)實生活,質(zhì)樸明快,既夸張含蓄,又規(guī)整粗獷,體現(xiàn)了對民族民間藝術(shù)元素的包容和理解。”而劉老師說,其實對剪紙技藝而言,更多的是一個藝人本身長期積累的經(jīng)驗和感悟。當(dāng)?shù)貍鹘y(tǒng)剪紙的“語言”包括細(xì)毛毛、滴水紋、旋兒、小圓圈等,剪的時候是紙轉(zhuǎn)剪子不轉(zhuǎn),一般從中間下剪子。

很多人認(rèn)識劉靜蘭,是因為一幅叫作《三陽開泰》的郵票。2002年4月,《三陽開泰》剪紙被中國郵政局定為“癸未年”郵票二圖圖案并出版。另外《喜氣洋洋》用于“癸未年”郵票小版張版式二過橋圖案出版。但對劉老師來說,無論是否出名,無論是否獲獎,她都沒有放在心上,除了對剪紙單純癡迷的喜愛,作為國家級的剪紙傳承人,她早已意識到自己的責(zé)任。就像著名作家馮驥才說的那樣:“傳承人所傳承的不僅是智慧、技藝和審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們的情感,它叫我們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靈魂。它的意義是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不能替代的?!?/p>

劉老師回憶起兒時的那種窗戶上貼滿剪紙的場景,告訴我貼的時候不能往死里貼,過去用面做的糨糊,點一點貼上,有的地方翹起來,風(fēng)吹過特別美。

那種記憶至今讓她難忘并感動,2007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專展上,她一個工作室做了兩個老窗戶,布展的時候有燈照過來,有的觀眾看到覺得特別親近、特別美。

40多年來一直酷愛、癡迷剪紙,剪紙讓她覺得特別地快樂,她說快60歲了,血脂高不敢熬夜了,但是一拿起來就控制不住,有時看電視時都忍不住去剪,一剪就到半夜12點了,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