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齊秀花采訪實錄(1)

高手在民間——一個中學生對民俗剪紙大師的訪談實錄 作者:張京羽


問:齊老師,您剪紙剪得這么好,是從小跟著家里老人學的嗎?答:在我們村里,婦女們幾乎人人都會剪紙。我姥姥那時候是剪紙剪得最細、最靈通的,是最好的。我七八歲就跟著姥姥學剪紙,開頭剪一些花兒、草兒的,誰家嫁女娶媳婦,我也幫著剪幾張,圖個喜慶吉利。我那時候看著姥姥剪紙從來都不畫樣子,拿起來就剪。我就感覺到很驚奇,覺得姥姥特別厲害。其實我學剪紙的時候從來也沒有想過,學會后對自己有什么用,從來沒這么想過。就是愛好,就是喜歡。

問:能做到拿起來就剪的境界應(yīng)該不容易吧?

答:這就是老百姓說的長年積累,或者說熟能生巧。那時候老百姓經(jīng)常剪個鞋畫、小孩這個帽花、布兜兜之類的,她剪得多了,可以說剪了成千上萬的樣子,就會都記在腦子里了,用不著去畫了。因為那些圖案并不是很復雜、很細致,它是一種很粗獷、很簡單的圖形,但是很生動。

問:您的啟蒙老師就是自己的姥姥,您是一直就跟著她學的嗎?

答:我在姥姥指導下,進步很快,也打下了一個比較好的基礎(chǔ)。1981年,我到縣文化館跟美術(shù)老師焦巖峰學習繪畫理論。焦老師是畫畫的,畫人物,也畫動物。焦老師教我們構(gòu)圖原理,以前我都不懂,老百姓說叫布局,其實就是叫構(gòu)圖。通過學習,我知道了圖案的疏密關(guān)系,知道了如何襯托主圖案,等等,這讓我的剪紙藝術(shù)有了一次質(zhì)的提高。

問:跟著姥姥學和跟著焦老師學收獲是不一樣的吧?

答:不一樣。姥姥來自民間,讓我喜歡上剪紙,她代表原生態(tài)的剪紙記憶,給了我很好的啟蒙,也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chǔ)。在縣文化館跟著焦老師學習,是接受系統(tǒng)的剪紙藝術(shù)教育。通過學習,我掌握了如何應(yīng)用塊與線的組合形成剪紙的黑、白、灰色調(diào);知道了每一幅作品構(gòu)圖中要遵循的對比、對稱、結(jié)構(gòu)布置、花紋調(diào)整等;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高密剪紙對比強烈、富有韻律感,線條剛勁挺拔、有濃重的金石味,造型稚拙粗獷而不呆板、夸張變形而不失真的特點。那段學習經(jīng)歷除了理論上的巨大收獲之外,剪紙的技巧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問:高密剪紙的風格您能簡單介紹一下嗎?

答:高密剪紙基本上以剪為主。有的用大剪子,有的用小剪子,剪制得隨意、流暢。強調(diào)線條的細膩和鏤空的紅白效果,陰陽搭配,粗細對比,完整與瑣碎對比,都比較明顯,富于變化。中央美院教授呂勝中先生曾說,高密剪紙的真正風格是“粗獷中含清秀,稚拙中藏精巧,玲瓏剔透、純樸可愛,散發(fā)出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他認為,與西北剪紙相比,高密剪紙更富于變化,西北剪紙多稚拙,而高密剪紙則在稚拙中透出了靈秀。

問: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于哪里?

答:我就是靠平常的觀察,觀察這個花斜的方向、正方向、下方向是個什么樣式,花瓣是什么層次。在設(shè)計這個圖案時,要想好留什么,不留什么。有的是互相呼應(yīng)的,有些也不是互相呼應(yīng),比如說山水、人物、動物、圖騰。其實剪紙藝術(shù)來自于大自然,來自于你平常的觀察,來自于生活。民間藝術(shù)是來自于民間生活,是上千年來一代一代地傳下來的生活,它是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你把這個民間生活制作成藝術(shù)圖案就是民間藝術(shù)。

問:感覺剪紙很容易學,但如果能剪得好也不容易,是這樣嗎?

答:我就說,一萬個學畫畫的,能挑出一個著名畫家來。但是剪紙是億里挑一。外人覺得剪紙很簡單,你真正踏上剪紙這條路,就會覺得真的不簡單。能剪到老百姓喜歡,感覺千年萬年我都不舍得扔,到這個水準比較難。但是你到市場上看也好,到好多展會上看也好,有的剪紙作品一眼看去挺好,但是第二眼就不行了,就是經(jīng)不住仔細看,越看越覺得沒內(nèi)涵。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