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挑戰(zhàn),成就中國煙王(8)

大成若缺褚時健 作者:李林棟


“把第一車間建在田野里”

國內不少人都知道,距離昆明市僅100多公里的玉溪,不僅是聶耳的故鄉(xiāng),還是花燈之鄉(xiāng),更是云煙之鄉(xiāng)。但褚時健身居云煙之鄉(xiāng),卻思云煙之危。他深知,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一個企業(yè)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靠質優(yōu)取勝。而對于玉溪卷煙廠來說,要想生產優(yōu)質高檔香煙,就必須要有上等煙葉來保障這一點,就必須對傳統(tǒng)“統(tǒng)配(煙草)包銷(卷煙)”政策進行改革。

初起念頭

外國專家們的意見與國外考察的經驗相結合后,褚時健明了了問題的根源。有了問題就要解決問題,這時候,褚時健的“敢干”特點再一次發(fā)揮無遺。按當時的體制,煙農種植烤煙只重產量,不管質量;而煙葉生產是由煙草公司負責的跟煙廠沒什么關系;煙廠只是一個純搞生產的經濟實體,這樣的體制,致使煙農與煙廠之間隔著政府、煙草公司、煙草專賣局,工廠只能負責卷煙的生產,無法要求煙田怎么種煙,更遑論加大投入什么的了。

為了長期獲得穩(wěn)定而又優(yōu)質的原料供應,褚時健再一次“換腦筋”,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沖破廠區(qū)界限,由煙廠投資,采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直接到煙田去建立“優(yōu)質煙葉基地”,“將第一車間建在田野里”的設想。

早在1982年,他就向云南省煙草公司提出過建議,要求把玉溪地區(qū)的卷煙工作合并為一。同時,他在廠里提出了“以工補農,以煙養(yǎng)煙”的良策,決心把搞好煙田基地建設、發(fā)展烤煙生產當作搞好卷煙生產的“第一車間”來抓。但當時煙草公司的人對他這一重大決策持反對意見:“我們和農民的關系從來就是買與賣,哪有掏自己的錢去為別人干事的?”舊事重提,他的這一設想與當時的體制仍是格格不入。阻礙首先還是來自于煙草公司,他們認為這等于是拿著煙廠的桶,到煙草公司的業(yè)務水池里打水。

但褚時健這時在玉溪地區(qū)已經有一定的威望。盡管如此,他還是沒有去壓服持不同意見者,而是清醒地意識到,企業(yè)改革到了一定的深度,必須進行體制改革,才能進一步解放生產力。

1985年8月,褚時健又一次開啟了美國之行。不過,這一次他不是重點考察生產設備,而是專門去參觀那里的煙草種植場。中美煙草交往頗有淵源,早在1940年,南洋兄弟煙草公司來滇倡種美煙(烤煙),當時被首選推廣的美煙品種就是“弗吉尼亞大金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