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還描寫了神秀的心理活動。“我須做偈,獎懲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圣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神秀左右為難,呈也不是,不呈也不是。呈吧,為了奪取六祖的位置,就是動機(jī)不純。不呈,大師也不知道我心里的想法,也永遠(yuǎn)得不到大師的位置。
神秀繼續(xù)猶豫,后來做成了,又不敢送。在走廊里徘徊,心中恍惚,遍體流汗。“前后經(jīng)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反復(fù)了十三次。最后三更天,在南廊寫下了偈一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人的身體如同菩提樹,心像明鏡。要時時刻刻擦拭,不要沾上世俗的灰塵。意思是要得道得慢慢來,通過禪定修行。這是佛教傳到中國來一路走的老路子。禪定要有一定的姿勢,坐在那里,專想一個念頭,不能有丁點兒雜念,達(dá)到忽然開朗,進(jìn)入一個高境界,也叫漸悟,和頓悟?qū)αⅰ?/p>
神秀回去后,前想后想,一直折騰到五更天亮。
弘忍看到了,知道這是神秀寫的,就是這么個層次。把神秀教育了一通。并讓他再做一偈,神秀做不出。
惠能在舂米,不知道這一切。聽見人們念誦神秀的偈,問是怎么回事。有童子對他說了后,他心里有數(shù)了。正好江州(今江西九江)別駕張日用也是來聽經(jīng)的,惠能就請張日用將自己做的偈寫在神秀的一旁。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