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嶺雪
2012年7月,因緣巧合我前往西雙版納勐罕橄欖壩的曼聽寺法樂禪修園,閉關禪修十八天?;貋砗竺棵颗c人說起禪修生活,大家總是爭著問吃得怎樣,餓不餓,苦不苦?
當我認真地回答說真的不餓、真的不苦時,他們又總是露出懷疑的神色,覺得我在有意美化禪修生活或者美化我自己的定力。
被質(zhì)疑太多次之后,我漸漸不大愿意再主動熱心地向人推薦禪修了,甚至連自己也開始懷疑:我是否真的在回憶中美化了寺院生活,是否夸張了禪修的美好,就如同人們總是在記憶中夸大了初戀的纏綿感人一樣?
記憶中的景象,越是清晰就越不真實,仿佛電影鏡頭,一點點拉長拉遠,有近景,有遠景,有特寫,甚至還有俯拍全景——其實我不可能站到一個足以鳥瞰全寺的制高點去俯視整個禪修園,但記憶中的畫面卻恍惚在天上窺望,不但看到那白塔,那寺院,那樹,那花,那佛殿,甚至還看到身穿白裙跪在佛堂前祈禱的我。
但我最常想起的,還是那條遮風擋雨的經(jīng)行道,一邊是竹籬,一邊是苗圃,滿目蒼翠,歲月靜好。我慢慢地走在長廊下,從此處到彼處,去打坐,或者做晚課。
那樣的日子是清淡的,美好的,也是枯燥的,平淡的,而我終是眷戀紅塵,于是逃離出寺。出來了,心又留戀著寺院的生活,一再想回去。——是不是這種渴望讓我美化了禪林的記憶?是不是不能堅持的愧疚讓我夸大了禪修的法力?
于是我重新翻起以前的日記,那是在寺中即時寫下的點點滴滴,如實寫照,毫無矯飾,是我最真實的心路歷程,不摻一點兒假。重看時,我竟被自己深深地感動了,因真實的記錄只會比記憶中更加美好,更加珍貴。
雖然一年的時間并不算遙遠,然而山中歲月原本奇突,與塵世截然不同,空間的天壤迥異,使得時間也被無端地拉長了。古人說“山中雖一日,世上已百年”,大約形容的便是這種感覺吧?未必真的是一個樵夫出了山,發(fā)現(xiàn)整個世界都滄海桑田了,而可能不過是他的眼光變了,心境變了,于是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同了。
古人是喜歡夸張的,于是他們用這樣極端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寫出了心態(tài)與環(huán)境、時間與空間的相對關系。當某人的心經(jīng)過了一個節(jié)點,再回到過去的環(huán)境中,一定會有種恍如隔世的震動感,所以才會有了黃粱一夢、南柯一夢的典故。
對于砍樵人而言,那個節(jié)點是仙人對弈的爛柯山;對于陶淵明而言,節(jié)點是武陵人避難的桃花源;而對我來說,這節(jié)點卻是西雙版納的曼聽寺。
也許,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潛伏著這樣一個或幾個節(jié)點,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真正體悟并被啟發(fā)到。
于是,我決定好好把這些日記整理出來,與有緣人分享,以使有興趣的朋友了解禪修,隨喜弘法。
但這不是一本關于禪修方法的書,因為我自己的修為太淺,擔心過多描寫自己尚未有更深體驗的法門會誤導了讀者,所以書中主要記錄的是我在寺中的生活瑣事與感悟。
我的禪修,不是為了成佛,而是視之為一門學科,通過身體力行的學習來感受佛法,確切領悟它并非高深莫測的玄學。我的禪修存在于生命的每一次呼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具體到穿衣、吃飯、掃地、賞花這樣的小事,從頭學習待人接物的道理,并通過禪修來訓練自己的心,使之平和、謙卑、柔軟、恭敬,對所有人與萬事萬物更有誠意,在順境中感恩惜福,在逆境時泰然處之——這便是我的修行,也是這本書的誠意。但如果你想了解的是內(nèi)觀心法的具體步驟與進境,則請合上此書,查閱更專業(yè)的相關書籍。
薩度!薩度!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