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現(xiàn)在不同了。
從工作性質來看,司馬懿是謀士,謀士的天職是進諫獻策;從資歷來看,司馬懿算是相府的老人了,有一定話語權;從領導要求來看,曹操這次帶司馬懿出來就是鍛煉新人,你再來個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就不合時宜了。
想定之后,司馬懿出列,沉聲道:“益州根基未穩(wěn),劉備遠在荊州,這是避實就虛、出奇制勝的大好機會。我軍拿下漢中,益州已然震動;如若趁機進兵,一鼓作氣,最易成功。圣人不能違時,也不失時。”
曹操看看司馬懿,大笑著說了一句既經(jīng)典又押韻的話充分顯示了他的文學修養(yǎng)和浪漫主義:“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說完饒有興致地看著司馬懿。
司馬懿沒有多余的話,默默退下。聽完司馬懿的進諫,之前還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的劉曄表情嚴肅起來。他聽出了司馬懿此計的厲害之處。劉曄看了一眼這位沉默的同僚:你怎么不再堅持堅持?
司馬懿兩眼看地,垂手而立。
劉曄心想,你不堅持進諫,可別怪我搶功了,于是急頭白臉地補位,繼續(xù)進諫:“咱們打下漢中,蜀人望風破膽,益州傳檄可定。以丞相之神明,趁著這機會取蜀易如反掌。如果稍有遲緩,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jù)險守要,則不可犯。今不取,必為后憂啊。”
曹操瞇起眼來,認真打量自己面前的這兩位年輕謀士,腦子里各種復雜的變量在翻江倒海:漢中如此險固,蜀道之難更可想見……糧草是個大問題……孫權會不會在東邊騷擾……朝中的擁漢反曹勢力不在少數(shù),如果我遲遲不歸……劉曄是漢朝皇室宗親,司馬懿有狼顧之相,這兩個人極力攛掇我取蜀……
腦海里塵埃落定,曹操擺擺手,拒絕聽取劉曄的意見。
劉曄心急火燎,給司馬懿使眼色,想一起再力諫。司馬懿低眉順目,不動聲色。
進諫的目的很多,讓主公接納并非唯一目的。只要能夠表明我的姿態(tài),顯示我的能力,足矣。如果一味強諫,主公勢必心中不喜,是其一;即便主公接納,萬一不如我所料,后果嚴重,是其二;即便如我所料,亦顯示出我的智力水準在主公之上,功高震主,是其三。強諫有三不利,當然不可為。只懂進諫,永遠只能是一名卓越謀士;懂得不諫之妙,方能位極人臣而無虞。
劉曄啊,沙場決機,我不如卿;宦海權謀,卿不如我。曹操之憂,不在劉備而在蕭墻之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