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黑暗森林和審美的眼(2)

想象另一種可能 作者:李淼


然后川端又提及其他藝術(shù)家,特別是小說家芥川龍之介。芥川在很年輕時就自殺了,而川端則在73歲時自殺,距他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已有四年。兩人自殺時的年紀(jì)相差很大,但自殺的原因也許很接近。在《臨終的眼》中,川端說自己年輕時并不了解芥川自殺的原因,很看不上芥川,“芥川無論作為作家還是作為一般文人,我都不那么尊敬他”。等到川端活到接近芥川的年紀(jì)時,才體會到芥川的感受,這就是“臨終的眼”。因?yàn)橹挥挟?dāng)一個人以為自己活到“晚年”的時候,世界的美才被他的眼睛事無巨細(xì)地收攏。

芥川說:“我什么時侯能夠毅然自殺呢?這是個疑問。唯有大自然比持這種看法的我更美。也許你會笑我,既然熱愛自然的美而又想要自殺,這樣自相矛盾。然而,所謂自然的美,是在我‘臨終的眼’里映現(xiàn)出來的。”

而川端說:“在修行僧的‘冰一般透明’的世界里,燃燒線香的聲音,聽起來好像房子著了火落下灰燼的聲響,聽起來也如同電擊雷鳴。這恐怕是真實(shí)的。一切藝術(shù)的奧秘就在這只‘臨終的眼’吧?!?/p>

因?yàn)樗麄冊谂R終之前看到了世界的大美,他們才義無反顧地自殺。他們身體力行的事,就是日本人傳統(tǒng)中的“生如夏花絢爛,死如秋葉靜美”的生死觀。

如果我將“臨終的眼”代以審美的眼,就可以和黑暗森林原則拉到一起了。

也就是說,羅輯據(jù)以推論出黑暗森林的宇宙社會學(xué)公理并不成立,尤其是第一公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原因在于這條公理應(yīng)用到個體就不能成立。

生命是個人的第一需要嗎?多數(shù)情況下看起來確實(shí)如此,中國人有一條獨(dú)立于蒼茫宇宙的信條:好死不如賴活著。但這個信條并不是放之宇宙而皆準(zhǔn)的宇宙真理。不用說宇宙,就是在地球上,“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也不是真理。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芥川和川端康成,對于他們而言,生存最多只是實(shí)現(xiàn)審美的過程。他們不僅覺得賴活不如好死,還認(rèn)為美是世間很值得尊重的東西,而最美的東西往往是瞬間的,如櫻花,因此他們會為美去死,有時甚至覺得死本身也是一種美。這和日本土地不大但風(fēng)景優(yōu)美有關(guān),也和佛教有關(guān)。

以這個比類推下去,還有很多可以說的話,不過,我還是打住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