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近情者(3)

最藝術,最民國 作者:潘劍冰


當然,齊白石的多情絕不僅僅針對年輕漂亮的女孩,與齊白石接觸過的人都很容易感受到老人那真摯、樸實而又熱烈之愛。齊白石如此長壽,一生歷盡生離死別,他對于故去親人朋友歷久不衰的真情尤其讓人動容。

有一次新鳳霞和劉金濤去看齊白石,老人說:“你們跟我來?!闭f著將二人帶到了屋子外面,原來在房后有一個用磚砌的圓形小神龕,里面有一個牌位,上寫“某某夫人之位”幾個字,這個“某某夫人”正是齊白石的結發(fā)妻子陳春君。老人讓新鳳霞和劉金濤向牌位鞠躬,二人鞠躬三次,他自己也吃力地鞠了三個躬,每逢初一、十五他都要給靈牌上供、行禮。

齊白石把新、劉二人當成了自己的親人,因此帶他們來參拜陳夫人,可見這件事在老人心中是十分神圣的。此時陳夫人已經去世十余年了,生死兩茫茫,齊白石對她的感情卻沒有減淡,不思量,自難忘,怎不令人為之感動!

在讀齊白石的自述和欣賞他的畫作時,這樣的感動不時會出現(xiàn)。

三十歲時,齊白石從木匠改行當畫匠后,齊家總算解除了溫飽問題的警報,母親緊皺了半輩子的眉頭開始慢慢舒展開來,最高興的還要數(shù)他的老祖母,她對齊白石說:“阿芝,你倒沒有虧負了這支筆,從前我說過,哪見文章鍋里煮,現(xiàn)在我看見你的畫,卻在鍋里煮了!”祖母的這句話讓齊白石銘記了一輩子,他題寫了“甑屋”兩個大字掛在墻上,意思是說:“可以吃得飽啦!”1924年,六十一歲齊白石將自己北京的畫室也同樣取名為“甑屋”。他回憶了往事,在匾額上這樣題道:忽忽余年六十一矣,猶賣畫于京華,畫屋懸畫于四壁,因名其屋為甑,其畫作為熟飯,以活余年。痛祖母不能同餐也!

在白石老人的《牧牛圖》里,那位著紅衣裳白褲的赤足牧童就是童年時代的齊阿芝,題記為:“祖母聞鈴心始歡(自注:璜幼時牧牛身系一鈴,祖母聞鈴聲遂不復倚門矣),也曾捻角牧牛還。兒孫照樣耕春雨,老對犁鋤汗?jié)M顏?!弊婺嘎勨徟螌O歸的情景,齊白石一刻未曾忘懷。

這種思親之情有時候還會讓老頭子做出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七十四歲時,齊白石到成都游玩,忽患牙病,痛不欲生。其時他當口的兩牙,左邊的一個早已脫落,右邊的一顆也搖搖欲墜,這次牙痛想是這個病牙在作祟。然而,齊白石因為想起幼齡初長牙時,他的祖父母和父親母親喜歡得不得了,說:“阿芝長牙了!”他覺得:“當初他們是這樣的喜見其生,我老來怎肯輕易地把它拔去呢?”所以他其后一直忍著疼痛,直到一二十年后這只病牙已經發(fā)展到連不吃飯都疼痛難忍,才不得不將之拔除,為此他還感念幼年,潸然淚下。

新鳳霞用一句話來概括齊白石——“天才的、可愛的、特重感情的老畫家齊白石”,三個按語下得非常得當。林語堂說“不近人情的藝術是惡劣的藝術”,魯迅說“無情未必真豪杰”,大藝術家非但不能無情,反而必須多情,多情的藝術才是偉大的藝術,多情的藝術家才是偉大的藝術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