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論(1)

行動中的繪畫:劉小東筆記(1998—2014) 作者:巫鴻


本書代表了有關當代美術的一種新形式的書寫。當然,有關中國當代藝術的書籍可說是汗牛充棟,即便是劉小東本人的畫冊和展覽圖錄也是洋洋大觀。這本書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對文本的重視,具體表現(xiàn)為對一個重要藝術家手寫和口述的第一手資料的收集和發(fā)表。但它又不僅僅是一個材料匯編,而同時也包含了對藝術家創(chuàng)作和思考經(jīng)歷的系統(tǒng)思考和綜述,為本書使用者提供了一個基本平臺。書中三個部分里,第一部分“導論”對劉小東的繪畫和創(chuàng)作方法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第二部分“訪談”通過筆者與劉小東的對話體現(xiàn)出藝術家對自己所走過道路的回顧,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直接表達了自己的經(jīng)驗和看法。第三部分是書的主體,首次發(fā)表了劉小東從1998年到2014年間系統(tǒng)積累起來的17本筆記本的全部文字內(nèi)容。如下文中將要談到的,從1980年代起,劉小東逐漸形成了在筆記本上思考和構想作品的習慣,常年下來積累了多個這種本子,其中包括了速寫、草圖和大量的文字。這批材料不但保留了有關他的繪畫過程和思考過程的大量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他在觀察世界和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的持續(xù)性變化,對于研究他的發(fā)展線路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發(fā)表這批筆記本的目的在于提供有關這個重要當代藝術家的原始材料。編者的職責不是對材料作價值上的判斷和取舍,而是盡力保證資料的完整性并將其綜合、整理入一個比較合理的分類和年代架構,以便美術館、收藏者和研究者得以在今后的一個長時期中查詢和使用。

這種對原始資料的積累帶有某種觀念和方法論的意義。論者一般把20世紀70年代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起始,至今已有40余年的歷程。雖然這段時間在歷史長河中不過是流光一瞬,但是在美術史上,任何藝術傳統(tǒng)和潮流的起步時期都具有特殊的意義,不斷被研究者重顧和反復解讀。在很多情況下,由于早期資料的喪失,美術史家常常需要花費極大心血對藝術家、展覽和文獻材料做艱苦的收集。時間的推移也往往造成鑒定上的困難,使得對真品和贗品的識別出現(xiàn)意見分歧的局面。這些學術經(jīng)驗使我們不斷認識到在第一時間內(nèi),在盡可能和藝術發(fā)展同步的狀態(tài)下積累資料的重要性。特別是如果藝術家本人能夠參與這個工作的話,則更可以保證資料的真實和完整,為以后的研究和收藏帶來極大的便利。近年來,一些機構和個人不約而同地開始進行對中國當代藝術原始資料的收集工作,導致一些當代藝術檔案、年鑒以及回顧性展覽和出版物的出現(xiàn)。但這些努力同時也提出如何更為精確和完整地進行這些工作的問題。處理和呈現(xiàn)原始資料的科學性和方法論遂成為學者和藏家關切的焦點。本書可說是對探討這個問題所做的一個努力。其目的是通過編者和藝術家的密切合作,為中國當代美術研究的進一步學術化、嚴謹化提供一個個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