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納蘭家的族譜,幾乎就是一部滿清宮廷奪位史——他的曾祖金臺石是葉赫部的第七世首領(lǐng),統(tǒng)治海西女真諸部,并接受明朝委任,代捍大明邊境,時稱北關(guān)。那是葉赫那拉家族最強盛的時期,整個東北女真,只有長白山腳下努爾哈赤統(tǒng)領(lǐng)的建州女真部落可以與之對峙。
一山不容二虎。在草原上,兩個強大部落的關(guān)系向來只有兩種:要么互相吞并,要么聯(lián)手。而最佳的連橫手段,就是結(jié)為姻親。于是,葉赫那拉部落的孟古姐姐被送去了愛新覺羅部,成為努爾哈赤的福晉,這就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生母,大清歷史上第一位尊為皇后的孝慈高皇后。
有了這層姻親關(guān)系,海西女真與建州女真一度相安共處,甚至還很和睦。然而平靜是暫時的,貪欲卻是永恒的。明萬歷四十四年,努爾哈赤于建州稱帝,決心統(tǒng)一女真,并于萬歷四十七年對葉赫部發(fā)起進攻。不久,葉赫城破,軍民皆降。但是努爾哈赤并不滿足,因為他平生最大的對手金臺石并沒有低頭。他知道金臺石一身傲骨,大概沒有那么容易服輸,遂命四子皇太極、也就是金臺石的親外甥前去勸降。
皇太極帶著軍隊逼入宮中,卻看到金臺石驕傲地坐在燭光中心。在他的周圍,聚滿了金珠玉器,以及數(shù)不清的酥油罐,地上汪著的,也都是油。千百支已經(jīng)點燃的蠟燭從金臺石的座下一直排列延伸到宮外,搖搖曳曳,看得人心驚膽寒?;侍珮O生怕碰倒了蠟燭,忙令軍隊止步,遠遠地站在宮門叫了一聲“舅舅”。
金臺石哈哈大笑,指著滿屋的蠟燭與酥油道:“你怕了么?你們建州女真號稱百萬大軍,什么樣的生死陣仗沒見過,卻會怕這幾根小小的蠟燭嗎?你回去告訴努爾哈赤,叫他不要得意太早。我們?nèi)~赫那拉家族不是那么容易屈服的,哪怕剩下最后一個子孫,即使是個女兒,也要向愛新覺羅討還國土!”說著,他傾倒手中的燭臺,點燃了滿地的酥油……
熊熊的大火,映紅了葉赫部的末日,這個煊赫一時的英雄部落從此滅亡。金臺石之子尼雅哈率余部歸順后金,隸滿洲正黃旗,到了葉赫那拉成德,也就是納蘭容若,已經(jīng)是亡國后的第三代了。
還有人記得金臺石自焚前的誓言嗎?
——哪怕葉赫那拉部剩下最后一個子孫,即便是女子,也要向愛新覺羅討還國土!
也許沒有人記得了,但那詛咒是流傳在血液里的,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滋生、流淌,注定了葉赫那拉的后代在愛新覺羅的王朝中不會安分守己,而是一代又一代地用自己的言行改寫歷史,興風作浪。
容若公子的死,只是葉赫那拉家的悲劇,還是愛新氏的陰謀呢?
也許明珠并不愿意兒子在誓言與現(xiàn)實間痛苦徘徊,小小年紀就背上歷史的重負,因此也就不愿告訴他這段往事。然而他還是知道了,告訴他的,是他的母親,愛新覺羅云英。
葉赫那拉與愛新覺羅這兩個家族的淵源實在太深了,既有滅國之恨,亦有血肉之親,真是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斷。除了孟古姐姐嫁給太祖皇帝努爾哈赤為妃,成為大清國第一個受封的皇后外,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福臨、甚至當今圣上康熙,也都曾納葉赫那拉家的女兒為妃,而葉赫那拉明珠,娶了愛新覺羅的女孩為妻,即努爾哈赤的親孫女、英親王阿濟格的第五女。
只不過,明珠娶云英,并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帶有一點屈辱的意味。
順治七年臘月,權(quán)傾天下的大清攝政王多爾袞赴山海關(guān)行獵,墜馬傷重而死?;实垌樦卧t令全國臣民皆須易服舉哀,又親自率諸王、貝勒、文武百官渾身縞服,迎靈柩于東直門五里亭外,哭奠盡儀,并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yè)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