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生最難得與失(4)

微歷史 作者:黃一鶴


陜西人高某,在縣衙做事。一次押送軍餉去新疆,被搶,按律要被砍頭。高某思來想去,想到自己以前在京城時,教過一年八旗子弟,其中就有和珅。于是死馬當作活馬醫(yī),找上門去,花了三百兩黃金買通門衛(wèi),跟和珅見上了一面。十多天后,高某收到兩張通知,一張是新疆已經(jīng)收到餉銀的回函,另一張是知府任命書。高某覺得不用殺頭,他就很滿足了,至于做官就算了。后來和珅垮臺,高某因為沒做那個知府,平安無事。但高某仍訓示家人說:“和珅雖敗,但我的子孫不要忘了他的大恩。”

人有時候,有些東西,眼看伸手就能拿到,卻始終得不到。清朝咸豐時期,肅順是權傾一時的朝廷重臣,有個師爺名叫高心夔,深受肅順的器重。有一年科考,肅順很想把狀元之位給高,可是,高做的詩韻錯了,連殿試的資格都沒有,被列入四等。第二次科考,高心夔考入了二甲。殿試前一天,肅順打聽到考題,提前告訴高,說:“你好好準備,當狀元肯定大有希望?!笨纪旰竺C順看到高所作的詩,捶胸頓足:“完了!完了!”原來又把韻押錯了,之后仍然被列為四等。同事王闿運嘲笑高:“平生雙四等,該死十三元?!?/p>

萬事可忘,難忘者銘心一段!有些人,明明馬上就要離開人世了,對有些虛名仍很執(zhí)著。清朝道光年間,恭親王奕訢的生母,一直想讓兒子做皇帝、自己做太后,但道光皇帝最終立了其他皇子為接班人。這位母親臨終前,對此仍念念不忘。此時已是咸豐皇帝在位,恭親王去向咸豐求情,請求賜以太后尊號,否則母親不能安心去世。咸豐應允了,賜以康慈皇太后稱號,這才閉眼。

一個人太在意某事,某事就越容易出亂子。東晉名士殷浩,有“殷浩不出,如蒼生何”的美譽。早年曾做過官,因受權臣桓溫的排擠,離職在家。有一年,桓溫突然想起這位名士,寫了封信,邀請他重新出仕,給他大官做。殷浩收到來信,太激動了,回信就寫了三四稿,每次都是寫完封好后又拆開,重新檢查遣詞造句。最后總算是把回信寫好寄出了,桓溫收到一看,信封里空空如也!原來,殷浩緊張得忘了把信裝進信封里了。于是出山做官的事,又歇菜了。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兄弟相殘的事,歷史上屢有發(fā)生,但父子相爭的情況,倒還比較少見。北宋蔡京做宰相,兒子蔡攸也做到副宰相,兒子不滿父親當權,想自立門戶做一把手。一天,蔡京正在會客,蔡攸跑來,抓過父親的手腕就號起脈來,號完脈就跑到皇帝那里,說父親年老多病,身體不好,請求退休。沒幾天,果然圣旨下來,蔡京被罷相。不過接過蔡京權力的不是蔡攸,而是另一位副宰相。蔡攸費盡心計,卻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紅樓夢》里說女強人王熙鳳:“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彼怨湃藦娬{,凡事要順其自然。明末,高欽舜和張養(yǎng)被判處死刑。臨刑前,高欽舜讓家人向劊子手行賄,請求痛快點死。劊子手如其所愿,痛痛快快砍了高的腦袋;就在這時,皇帝“刀下留人”的圣旨來了,一旁綁著的張養(yǎng)得以從鬼門關活了回來,高欽舜卻丟了性命。

時刻保持淡定風度,人生會有意外之喜。唐高宗時,吏部尚書盧承慶負責官員考核。有官員押運漕糧,途中遭遇狂風,漕糧損失嚴重。盧公對此官員考核為“監(jiān)運損糧,考中下”,其人神態(tài)自若;盧暗生敬意,又評“監(jiān)運損糧,非力所及,考中中”,那官員還很淡定;盧佩服得不行,改為“監(jiān)運損糧,非力所及,寵辱不驚,考中上”。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關進大牢。某天夜里,監(jiān)獄來了兩個人,抱著被子,進來就睡。睡到后半夜里,兩人推了蘇軾一下,連說“賀喜蘇學士”,蘇軾迷迷糊糊轉身,兩人則抱著被子走了。原來這兩人是太后派來潛伏的,見蘇軾睡得跟豬一樣香,回去便如實報告太后。太后說:“睡得這么坦然的人怎么可能有陰謀!”沒幾天,便放出蘇軾,安排到湖北黃州做官去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