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聚書散書
作為一位教師,顧頡剛先生舐犢如子。他在日記里回憶自己早年“撰文向不取稿費”的事,說當年《東方雜志》向他約稿,給的稿費很高。以千字論,一般作者可得兩元,他則得五元。自己既不取,便用來幫助家境貧窮的學生。學生中的李晉華、黎光明、楊向奎等都很窮,顧先生就囑咐他們寫文章,署上“顧頡剛”的名字,投給《東方雜志》。黎光明寫出《明末清初之四川》一文,顧先生幫他修改后“付《東方雜志》刊出”。
作為一代史家,顧先生愛書如命,既出于私愿,更源自公心。他在《中國史料的范圍和已有的整理成績》中說過自己的想法:
我從有知識起,處于一起巨變之中,就想搜集資料,保存這一個偉大時代的史實。清朝末年,我在中學讀書;民國初年,我在大學讀書。每天散課后,走上街頭,總愛在地攤上尋尋覓覓,得到些各地方、各政權、各黨派、各事件的文件和書刊。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地攤上這類東西特別多,因為顧問的人稀少,價格便宜,往往十幾枚銅元就可以買來一捆。在這里,可以看到維新運動、民教相仇、辛亥革命、洪憲帝制、張勛復辟、軍閥混戰(zhàn)、官吏橫暴、政黨斗爭、反動會道門欺騙活動等史實。這些資料,經(jīng)不起天天搜集,到我四十多歲時已占滿了三間屋子。??(抗戰(zhàn))后東歸,收拾殘剩,這類近代史料還有兩萬多冊。那時因為我住在上海,房屋容不下,又自想年近六十,學術工作的戰(zhàn)線應當縮短,所以就全部捐與合眾圖書館。
更值得一說的是,顧先生捐出的這些書,都是這家圖書館所沒有的。他很高興為這些書找到了該去的地方——“皆彼館所未備,喜得其所?!边@是他寫于1949年4月5日日記中的一句話。
此后顧先生聚書如舊,遇見心儀者會大量買進。1953年秋,蘇州曹叔彥病故謝世。曹曾為一代經(jīng)師,其大量藏書于身后不得合適去處。1954年春,顧先生邀朋友陳子展、胡厚宣等同道往曹家訪問,并對諸友說:“曹先生家的書,你們要的我就不要,你們不要的統(tǒng)統(tǒng)歸我。因為考慮到你們不要我再不要,這些書大概就要賣給造紙廠化漿去了?!鳖櫹壬烙嬜约捍诵锌梢再I得五千冊書。
一次就買下五千冊書的顧先生,有時候一次僅買一本。也是在蘇州,某回走進舊書店來春閣,見到一本《桐橋倚棹錄》。他知道此書已“沉沒百年”,不期而遇,足見緣分,當即買回家中。
這是顧先生聚書得意時,可偶爾也有窘時。一次潘家詢到上海,晚間顧頡剛和鄭振鐸陪他出游,順路到四馬路的一家舊書鋪——集成書局。進門后,顧先生看到一部《春秋左氏古經(jīng)》,是兩部《皇清經(jīng)解》中沒有收進的,便花兩元多錢買下了。主人見他買此書,就問:“還有一部毛奇齡的《春秋毛氏傳》,要嗎?”顧先生未打算多買,就搪塞道:“要買《春秋毛氏傳》,不如買毛奇齡的全集好了?!彼詾榇巳沁@個書鋪不會有的。不料賣書人說:“這里有一部全集,可以看看?!边@部書一向價高,北京市價百元,蘇州圖書館剛進的一部是80元。顧氏買不起,就說:“我過一天來看吧。”意思是不準備買。主人說:“書就在這里,看看也好?!庇谑悄贸鼋o顧先生看。顧先生要脫身,又不想傷體面,就說:“我是不出價的,至多不過50元,你們不賣就算了?!彼詾榇巳瘺Q不會有50元的價錢,正要走,只聽一聲“賣給你了”,猶如晴天霹靂。為了不失面子,顧先生只好買下。
如此搜羅,經(jīng)年累月,顧先生家中的書又現(xiàn)疊床架屋之象。1954年7月下旬,他應中國科學院之聘,準備到北京工作。為此,他一邊“各處辭行”,一邊“整理書籍裝箱”,以利與書同行。他在7月20日的日記中記載:“予之書籍向無統(tǒng)計,茲合滬蘇兩方凡二百二十五箱,??平均以四百冊計,已九萬冊矣,如抗戰(zhàn)時不損失,勝利后不捐贈,則十二萬冊矣。”
顧先生到京后,住在干面胡同。為安置圖書,科學院特意安排了一所大屋子。